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1.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老子、孔子双方的思想相差甚远,实则二者的思想不完全是对立的,生活在几乎同一时代的两位圣贤思想上有相融的一面。老子只是对孔子思想中的违反自然的成分持不同态度并非全盘否定,孔子对老子的思想也有所继承和发挥。老、孔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而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两个体系,老子之自然有利于孔子之仁的发挥影响,而儒家之仁德也有利于来实现老子所向往的自然之秩序。  相似文献   
92.
在儒学话语中,"儒学"与"仁学"是同等的:儒学即是仁学,反之亦然."生活儒学"不是"从现象学吸取养分",而是通过对现象学的批判而获得其"生活即是存在"的观念."生活儒学"不仅是"为儒学的当代复兴奠定形而上学的基础",而是具有三个观念层级:生活(存在)→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知识论、伦理学)."生活儒学"首先关注的乃是生活及其情感显现:仁爱情感.  相似文献   
93.
说仁     
试就孔子仁的学说中仁的特征、仁与孝悌关系,仁获得的途径等方面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94.
礼源于原始社击的风俗习惯,后经周公等人改造而形成周礼。周礼含有对亲情的容许和肯定,这就是仁的精神的最初形式。孔子改造周礼,丰富强化了“仁”的内容,在仁和礼的关系上认为仁不能脱离礼,仁是礼的固有品质,礼是衡量评价仁的标准,仁学精神是“礼”的精髓。  相似文献   
95.
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给落后民族或国家带来深重的认同危机 ,在短期内经济无法赶上的情况下 ,它们都把重建文化认同来作为迎接挑战和解决认同的快捷手段。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立文化认同的两种模式 ,即“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支援论”。认为 ,只有资本才是解决民族认同的决定力量 ,文化决定论是文化的一种僭越 ,只会坠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迷宫 ;文化支援论把文化工具化、庸俗化 ,解消了其超越性的理想性成分。实际上 ,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 ,人类应该超越一种启蒙心态来重估文化的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 ,文章分析了儒家文化传统的现代意义 ,认为儒家文化可以为人类的整体和谐与沟通行动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6.
谭嗣同被捕就义之前,曾向梁启超表示彼此要像日本明治维新志士月照与西乡那样,分别承担死者与生者的责任。亡命日本以后,梁启超很快将谭嗣同遗稿《仁学》发表在《清议极》上,履行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然而《仁学》的发表颇经周折,多次中断,且有删改,刊载历时3年。与此同时,梁启超写过3篇《谭嗣同传》,其中的内容各有不同。这些不正常的情况,耐人寻味,反映了清末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梁启超思想演变的明确轨迹,以及梁启超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变"中的诚实性。  相似文献   
97.
本文首先分析和批评了牟宗三先生对孔子仁学的本体化诠释 ,然后从一个后现代性的视角予以重新阅读 ,认为孔子的“仁”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性的和无限开放的哲学范畴 ,并暗示正是这样一个“仁”促成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98.
王博 《船山学刊》2014,(3):38-46
王夫之的仁学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仁与礼方面,他主张"仁礼互藏"、仁礼互为体用的思想框架,强调礼为人之所独有;在仁与义方面从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两个不同维度分疏仁义之同与仁义之别,凸显人之"思"对仁义之本体的认识作用;在仁与孝方面继承儒家传统思想,并阐明了仁人之孝敬生身父母的意义;在仁与政道、治道方面强烈谴责打着"使人履仁而戴义"旗号却大行违德背道之事的"申韩之儒",并提出"君天下者,仁天下者"的光辉命题。这四个方面是王夫之"以人道率天道"的新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现了王夫之思想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并暗含的近代性因素。  相似文献   
99.
从《论语》一书看,孔子对"仁"是极为重视的。孔子论"仁",其出发点和归宿都离不开人。他所论述和探讨的是人的价值、人的思想、人的道德和人的完善等问题。"仁"的思想体现着孔子对人的尊重、理解以及他对"人的本质"的规范和设计。仁爱也构成了他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基。当前我们考察孔子《论语》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以期获得对于语文教育的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