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7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115篇
管理学   506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128篇
人才学   63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3878篇
理论方法论   739篇
综合类   6332篇
社会学   386篇
统计学   28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469篇
  2014年   750篇
  2013年   645篇
  2012年   817篇
  2011年   859篇
  2010年   825篇
  2009年   822篇
  2008年   891篇
  2007年   810篇
  2006年   714篇
  2005年   611篇
  2004年   470篇
  2003年   431篇
  2002年   351篇
  2001年   290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革命道德教化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以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来分析,革命道德是一种“信念伦理”,革命道德教化作为“非常时期”的道德教化活动,不能实现对启蒙道德教化的超越,与之形成了现代性道德教化的某种断裂。透析革命道德教化的现代性断裂现象,对当代道德教化有着重要启示。“和谐社会”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是当代道德教化的核心理念,是对革命道德教化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62.
消费前卫的中产阶级的消费伦理,即坎贝尔所谓的"浪漫伦理"主要表现在:消费理念上的享乐主义者;社会阶层区隔实践中的地位追求者;"品位文化"的跟从者与制造者;消费场中的表演者.但在中产阶级的前卫消费镜像背后所展现的则是基于其敏感的社会阶层地位之上的现实理性.中产阶级的消费伦理中寄托着这一阶层的现实理性,但就阶层的社会存在而言,中产阶级的浪漫伦理与其所寄托的现实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矛盾,而这种矛盾正是中产阶级发展困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3.
清代司法实践中的情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司法实践的根本依据不是成文法,而是自身含义带有极大非实定性的情理。可以说,情理构成了清代的司法精神。那么,以灵活变通为追求的情理,是否存在一个不变的、实定的核心,或者说情理的本质是什么呢?如果存在,它产生于怎样的社会土壤?本文将从情理的词源含义、法律含义等角度入手,分析情理的本质;并从伦理作用下的情理与情理中的伦理两方面阐释情理生存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64.
"银箫生与梵玲的系列情感故事",是<紫罗兰>自创刊以来刊登的系列连载小说,整部作品以"自叙传"的手法展开,充满了抒情伤感的末世情调.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创造社为代表的"自叙传"创作,在读者中颇有市场.但是"银箫生、梵玲故事"的抒情自叙传,与新文学"自叙传"貌合神离,本质上完全不同.如果说,新文学"自叙传"以种种反社会的行为体现出对现代性追求的话,那么,"银箫生、梵玲故事"的抒情自叙传,却是通过叨絮的伦理诉求,建立起顽固的封建樊篱,以企达到反现代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5.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66.
教师制度伦理的核心问题是伦理问题,决定了教师制度的建立和改革要经得起伦理的考验,要有充分的伦理依据。教师制度伦理的调节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提高着教师的伦理水平,维护着教育的尊严、公正与秩序。  相似文献   
67.
本文试从中西方文化形成的早期的两个代表人物孔子与柏拉图的思想主张出发,以分别阐述他们代表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和《理想国》为依据,分析探讨他们在对个人的思想意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群体的政治结构三个方面的不同主张:即孔子的思想以个人的修养为核心,强调先修己,再安人,后正名;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在从国家(城邦)管理的角度出发,设想了理想国的存在状态,并提出了“共产、共妻”的主张。这些分歧是中西方历史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呈现出来的差异,分析和比较这些差异,使我们能够博采中西方之所长,为我所用,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法制的国家。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以“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分析儒家伦理精神“生产力代表性”的“实然”状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应然”要求,寻求到转型的“适然”途径。  相似文献   
69.
行政人与其他人一样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下并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附带着一系列的义务与利益规定。角色冲突、利益冲突甚至是道德冲突产生的伦理困境,使得行政人经常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应从创设制度化的个人伦理生存空间、行政人对角色责任的清醒认识、弘扬行政人的个体独立人格、界定行政人的忠诚限度等方面帮助行政人找到既可保存公共利益又可保存自己人格完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0.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