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鲁迅小说中的男性既有作者的现实思考又融入了作者的生命体验,而其笔下的女性则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真切的生命体悟,从而造成了鲁迅笔下男女形象内在的一个失衡.  相似文献   
12.
对于民族记忆而言,战时中国文学留摄下的心灵体验、生命体悟,包含了一个民族对于自身遭受到的侵略战争的全部回答。无论是战争初期"放逐"、漂泊中"远行者"等形象的塑造,还是战争相持阶段的"怀旧",都表明作家们的感悟超越着战事,而寄寓着对民族长远建设、根本命运的思考。而战时中国文学暴露讽刺的多元形态、哲思的不同取向,也都表明作家的战争人生体悟从民族战争本位向战争本位的转化,呈现出超越具体战争对峙,求索于人类自救和民族自立的内在层面。正是这些战争人生的心灵体验,构成了战时中国文学的博大、独异。  相似文献   
13.
工匠精神在中国古已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也是一种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多有体现,先秦诸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但在诸子寓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工匠精神内涵。《列子》是先秦道家典籍,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科技等影响深远。其中讲述的许多寓言故事,深刻揭示出"工匠精神"要达到的三重境界,即专注、体悟和变通。这三种境界是依次提高的,分别代表着能工巧匠、行业专家、在多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  相似文献   
14.
当前散文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是一件困难的事。  相似文献   
15.
论中西哲学的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5,4(5):79-92
自从提出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西方ontology以后,有一种新的观点,试图为不同于西方ontology的所谓中国哲学本体论作辩护,并欲以此会通中西哲学,这实际上涉及到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从逻辑上说,在中国哲学中寻找本体论,仍未脱出西方哲学观念的框架,而会通中西哲学的历史任务则必定要求传统哲学观念的更新。根据唯物史观可以初步探讨出新哲学观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华华 《船山学刊》2005,(2):103-105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在<老子>中,"圣人"、"有道者"、"善为道者"、"君子"、"大丈夫"等,对道都有深切体悟.他们在内心不懈地追求道;在个人修养上不断地体验道;在社会中力所能及地践行道,实际上构成了守道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使老子不可言说之"道"显得更加真切和丰满,对人们的精神提升产生无止境的引导作用,对它们的解读,于古于今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认识路线,也是教育活动中固有的认识现象。近现代理性的权威、体悟自身学理的模糊使教育之"道"几乎成为传统教育理论研究的禁区。辨析体悟的学理,品味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智慧,考察体悟教育现象,感悟意义与精神世界,是内在教育品质对教育研究必然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朱俊 《云梦学刊》2013,(3):63-71
检视台湾当代儒学诠释学的正当性与方法论,以回答它是否导致了当代新儒家过度诠释经典这一问题。林安梧否认熊十力有"六经注我"嫌疑,诠释是"存有三态论"哲学之要求。刘述先则提出"理一分殊"论。黄俊杰强调诠释与经典之间有两种张力,而孟子脉络解经法、"以意逆志"解经法是对此张力的缓解。李瑞全在儒学教学中实践体悟诠释方法。何信全则主张以西方形式逻辑来诠释儒学经典。  相似文献   
19.
南宋遗民词人将深刻的佛教哲理内涵熔铸到词中,不落痕迹地转移到词作内容的审美表达,巧妙地将佛教思想转化为词中的审美意境。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既是南宋遗民词中的重要组成材料,也是创作主体心灵、情感的载体,佛教语典如此广泛地融汇于遗民词中,一方面表明了遗民词人对佛教思想接受的自觉与深入,体现出了词体的老成之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们虚空淡泊的心理,易于将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人生哲学、审美趣味中,并将之转化为词作中的审美意象及其创作时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创新思维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扬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不仅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而且对创新思维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体悟思维、主体意象思维等传统思维基本形式进行辩证分析、研究,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