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31.
《孟子·尽心上》记载的孟子与桃应的对话揭示了如何处置“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责任之间的冲突问题,从而为中国思想史乃至东亚思想史引入了“公”与“私”的概念。作者厘清了“公”与“私”概念的转折变化,归纳了东亚儒者对此问题的诸多讨论,指出“公”领域与“私”领域中的德行常常必须在“公”领域中才能全幅实现,并且“公”领域与“私”领域之间恒有其难以化解的紧张性。东亚儒者提出以具有超越性的“天理”或具有“普遍性”的天下为企图化解“公”“私”冲突之概念工具。但是,在近代以前的专制独裁体制下,“天理”等概念的解释权都被权力掌控者垄断,从而架空了这一概念所具有的超越性或普遍性,并将之转化为镇压人民的工具,这就是17世纪后东亚各国“气”学一系的思想家伊藤仁斋、戴震等人,批判程朱学派所建构以“理”为核心的思想系统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32.
韩愈在不同场合表现出儒者与文人两种身份的矛盾或一致,并通过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互相拼合,塑造出一个完整的士大夫形象。韩愈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产生于不同空间、场合自我表达的需要。韩愈激切外露的个性使得他没有从个人心性到外在言行全方位地展示儒者角色,而他强烈的表达欲望则将诸多看似不协调的因素统一起来。韩愈处于中唐儒学与诗歌发展的交汇点上,他的身份自塑揭示了古代士大夫的角色组合模式和创作形态,其身份认同也成为后世士人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33.
在朱子学的理论构造中,有关鬼神的论述涉及“鬼神主乎气而言”和“鬼神以祭祀而言”两大论题。朱熹极力主张“两样鬼神”“不是二事”,而这一命题与儒家天人合一之学有密切的理论关联。那么“两样鬼神”何以“不是二事”呢?首先,从《乐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的观点出发,“鬼神即是礼乐道理”,此点结合《礼记》《易传》的相关论述,可以窥看天道与人道是如何沟通的;其次,就朱熹“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之说,祭祀之时求阴求阳、诚报气通,人神“合莫”而绝非假设;最后,从东亚儒学视域出发,日本江户儒者对“两样鬼神”“不是二事”之说有所解构。在中国传统儒学中,人道本于天道,人伦基于自然,故“神道设教”被诠释为神妙之道,即礼乐之道,即天地自然之道。然而对于这一观念,自江户中期以来如荻生徂徕,则将其理解为绝对的宗教信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34.
张载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是理学中的重要学派——关学的创立者。他现存的八十首诗歌无论从思想、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显现了孔、颜、思、孟的遗风,闪烁着他四句箴言的火花,体现了一位醇儒的风采。  相似文献   
35.
“以意为主”是儒家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代王若虚在他的《滹南诗话》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儒家思想是王若虚诗学理论形成的基础,王若虚在此基础上,从诗歌的本质、创作、批评、鉴赏等角度对“以意为主”的诗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建构,为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6.
从发展势头来看,黄维梁的散文有越来越实用的趋向,亦即文体意识趋于淡化。究其原因是他深切地感到当今社会资讯发达使得文学的影响力下降,“不朽”越来越成为不可能。另外,传统的儒家思想也使得他始终把文学的功用放在第一位,艺术终究居于从属的地位。黄维梁散文,尤其是其近期散文的价值主要不在于艺术,而在于它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7.
张惠言以自身儒家道德修养来承担外部挫折与困顿,将儒家信念与个体生命相融合,透现出“渊雅”的儒者风范;他又是一位具有纤细锐敏的感受能力的词人,能够感知并捕捉到事物最为深婉曲折的特质。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张惠言就为词的创作写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境。  相似文献   
38.
李贽心目中的儒者形象,是基于他对当时士风的考察和对儒家思想的感悟而逐步形成的。他以童心说为指导,追求真心,主张发挥个体的真实性,批判假人表里不一和没有远见卓识。李贽以《藏书》为载体,勾勒了心目中儒者的形象,即审时度势,适时变通;道不虚谈,注重实效;人格独立,修己安民。这些表明李贽有强烈的恋政情节,他所描述的儒者的理想形象,更接近于先秦孔子的设想,体现当时反理学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39.
公孙弘的为学与从政具有典型的适应时代特色。其学之杂,体现了汉代政治指导思想上自陆贾向刘邦提出因世而权行以来的一贯特色;其政治行为之诈与个人行为之端的相互矛盾,既体现了汉武帝政治外儒内法的本质特色,也体现了儒者对帝王之尊及私人品格之精的双重人格特征。汉武帝与公孙弘政治互动所构成的君王与儒者关系,成为传统中国君臣关系的典型,标志着汉代政治模式的转换与成熟。  相似文献   
40.
论述了元代色目政治家、文学家余阙的文艺观受到理学的影响,文风体直议正.指出其诗歌常抒写儒者襟怀,托物寓志,诗风则平易正大,追求雅正.书法亦淳古雍容.余阙及其学术与诗文,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融会的结晶,值得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