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253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485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真正开创者,援儒入老、融通儒道是其思想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子指略》的解读分析,从一个视角探究王弼的儒道融通问题。由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对老子关于圣、仁、义等儒家核心理念的新表述,因此,与其说王弼援儒入老、融通道儒,不如说他对道的诠释更忠实于老子,是在忠实于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道家,而汤用彤、冯契、冯达文三位先生对于这一问题看似相左的精辟见解,恰好全面地诠释了王弼及其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22.
朝鲜朝后期宰相文人蔡济恭的汉诗作品“意象”纳用具有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意象,构成了作品的“意境”美.从“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方面来详细解读蔡济恭作品,体味其“意象”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汉诗创作所独有的“雄伟杰出,大家手笔”之魅力,可以有效表现其汉诗作品思想内容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23.
张岱年对“理”的诠释,不仅对“理”进行了分类,不仅对诸种意谓“理”之关系进行了梳理,而且对“理”的特性进行了审定.这些探讨的学术意义,不仅表现在对“理”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上,更表现在对“理”之认识主体数量的扩充和素质的提升上.但是,由于唯物论原则被绝对化使用,使得张岱年对“理”内涵的诠释显得贫乏化,对“理”特性的认定显得单一化,从而使“理”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因此,对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诠释,我们既要积极地引用新方法、新知识,同时要考虑所引用方法的适度性.  相似文献   
24.
吕斌 《老年人》2012,(5):57
问:有人说煎煮中药时间应该尽量久一点,使药汁更浓一点,这样药效才强。是这样吗?江西萍乡严力答:煎中药的时间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药汁越浓越好,浓了反而使药效大打折扣。煎煮中药的过程,实际上是中药有效成分不断向溶液释放、溶解的过程,当药液中有效成分溶解到一定浓度后,溶解和析出过程达到平衡,就不会再释放了。此时如继续煎煮,药液中的某些芳香类成  相似文献   
25.
正人本质包含双重属性,即社会性与自然性,自然性作为人本质的基础是指生理心理和基础感性内容活动,保证人身体的存在。[1]此自然性的意义等同于生物性。目前学术界已经广泛接受自然性概念,本文也分不开这两个术语。作为主导方面的社会性支配着自然性,决定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因此,人成为人。可是,一旦自然性失去社会性的控制和支配,变成主导方面,决定人的存在方式,自然性就变成动物性,而人则成为动物。  相似文献   
26.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开创的两个重要文化基点.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构成了士人进退出处、塑造自我人格的重要参照.从人格塑造的导向来看,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倡导自然人格,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崇尚社会人格.对现代社会而言,二者仍是构建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文化参照系.  相似文献   
27.
《毛传》和《郑笺》的训释常常有异。关于差异之由,前人多归因于郑玄据三家之说易毛。但现有研究已指出旧所谓之三家学说多有不可靠处,促使从新的角度思考差异之因。以毛郑对《诗经》中“逑”“仇”二字的训释为例,全面考察传世与出土材料,梳理“逑”“仇”的形义从先秦至汉代的发展历程,可知毛郑异解实是缘于所据《诗经》文本不同所致,并受到了“逑”“仇”常用义项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学分属不同的知识系统,知识间的张力、问题意识的错置、概念衔接的障碍、方法上的落差,给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对象选择、概念建构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百年发展史上,"采政治学之观点"与关照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特殊性,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相向而行,推动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学这两个知识体系的融通和两套话语系统的互释,也昭示了当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9.
章太炎曾自称其学为"以庄证孔",即以庄子的"齐物"哲学解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他因此提出"尽忠恕者是惟庄生能之""齐物即忠恕两举者"等理论。太炎将"齐物"与"忠恕"相贯通的内在理路是:他先以佛学之"真如"——"平等"证庄子之"无我"——"齐物",再以庄子之"无我"——"齐物"证孔子之"忠恕之道"。如果说传统学界对"忠恕"的解释是"有己之忠恕",那么,太炎基于庄学和佛学的"忠恕"则是"无己之忠道"与"有己之恕道"两相并举,传统解释重"恕道",太炎更重"忠道";传统之"忠道"是反己尽己,太炎之"忠道"是虚己尽彼。他强调以"恕道"推度他者之时,同时需要以"忠道"整全地观照他者,此庶几有补儒学"絜矩之道"之所可能产生的为孔子所始料未及的种种负面影响。太炎先"以佛证庄"再以"以庄证孔"之思想关怀,是以东方古典思想对所谓公理、自由、平等等近代西方启蒙理念进行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30.
本文将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方法论"以中释西"置于音乐学家于润洋提出的"西方音乐在中国的未来之路"的前瞻性学术背景中,以"拼贴"①的手法,借用民族音乐学"音声"的概念,以连接禅宗与"音声"的关系为立足点,从个体仪式音声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音乐本体分析,指出西方理性思维从显性开始转向隐性,评价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