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01.
艾勇 《社区》2010,(14):11-11
一块小小的豆腐,居然能够诠释出不同宗教之间的细微差别。 在中国.再没有哪一种食物像豆腐一样特殊:它在不同宗教里的地位非常悬殊。道教人士对豆腐最为推崇,在道教文化节上,豆腐常常是指定食品:佛教徒对豆腐虽然没有如此膜拜,不过仍然把它当作一道很重要的菜肴;但在儒教中,豆腐是受到强烈排斥的。小小一块豆腐,为何有这么多名堂?  相似文献   
102.
略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上讲君权神授、皇权至上、等级森严,道德伦理上讲惩忿窒欲、净化人心、放弃自我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3.
〗《沙石集》是成书于日本中世镰仓时期的著名佛教说话故事集。作者无住道晓博览群书,从内典外典等各种先行文献采撷故事题材,援引名言警句,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中国的禅宗典籍对《沙石集》的编撰形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该重大影响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将《沙石集》与《宗镜录》、《景德传灯录》、《碧岩录》等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可窥见该作品吸收禅宗典籍的具体样态,特别在接受儒释道融合思想上面反映出来的重层性间接性等特征。这提醒我们研究一些古典作品的注释需要有更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4.
唐代"贞观之治"的儒治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都认为,唐代包括"贞观之治"在思想上是儒、释、道鼎立,儒治不醇,儒经主要是扩大的<九经>系统,训解只是拘泥章句,本文认为欠妥.实际上,唐代尤其是"贞观之治"在治国的政治思想上主要是儒家,儒、释、道鼎立主要是信仰领域,而且是信仰自由的表现,儒经主要是扩大的<五经>系统,训解除坚持严肃的"章句之学"外,还创造了一种新方法--"义疏".  相似文献   
105.
儒释道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是"天人合一",基督教将天人关系定义为"父子关系".天人合一是相通相类、和谐平等的关系;父子关系则是创造与服从、紧张对立的关系.儒释道与基督教对天人关系的不同回答,既导致了中西宗教自由主义与专制主义的差别,也反映了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和文化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6.
妈祖信仰是在宋元以降儒、释、道三教的交融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信仰充分揉合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妈祖信仰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释、道三教都竞相对妈祖信仰渗透和施加影响。三教与妈祖信仰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宋代以降三教与民间信仰的互相融合趋势;而妈祖信仰对于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宗教因素的兼收并蓄,又是三教合一潮流在民间信仰方面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07.
滕复 《浙江学刊》2001,(5):23-27
马一浮在浙大讲儒家哲学的部分,凡八讲,虽然在这八讲里面,主要谈的是"理气"和"知能",但是马一浮却以"义理名相"为副题[1],表明他对于"义理名相"问题的重视.马一浮在<复性书院讲录>第二卷<群经大义总说>里,还有<玄言与实理之别>一文,实际上谈的也是与"义理与名相"同样的问题.事实上,马一浮关于义理名相的认识,也出现在他的许多讲论及著作里面.马一浮正是在这个问题下面,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儒家哲学的认识,以及对于儒、释、道三家哲学之异同等问题的看法.因此,了解马一浮这部分的认识和看法,对于深入认识和进一步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8.
敖运梅 《船山学刊》2011,(4):165-168
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向度。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独到分析,揭示王阳明哲学与文学、儒学与佛道思想的循环交汇与构架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