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636篇
理论方法论   86篇
综合类   913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历史是变化不已的一种进程,这种历史进程表现出一定的趋势性,对此,先秦诸子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先秦诸子的历史变化趋势论的产生,受时代剧变的深刻影响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关于历史变化的观念,是先秦诸子史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并且为后世史家所继承,构成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审美目标以伦理为本位,追求审美的社会功利目的,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在审美的途径上,儒家重感性认知,强调“诗、书、礼、乐”等审美途径,而道家重心理过程,主张“道法自然”。对审美功能的认识方面,儒家认为审美是为实现伦理政治服务的,而道家则认为审美的功能在于创造性激发功能,即促使个体自行参悟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3.
程芳银 《学术交流》2005,(10):163-167
中国古代小说是什么时候成型的,这个问题近年来争论颇多。可是过去大多数的学者都遵从鲁迅先生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才起步,才成型,而到唐传奇时才有真正虚构的成熟的小说作品。其实不然,从先秦的神话传说、诸子杂论以及史传著作三个层面来具体考察,那个时代成型的小说作品很多。原因是神话的虚构,故事化;史传的虚拟,演义化;诸子的编造,文学化。所以中国古代小说的成型期不管是从事实上,还是理论上看,都应是先秦时期。无视悠长的先秦时代大量成熟的小说作品,把这一段视为空白,那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历史割断,形成了不衔接的断层。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文学中出现的伐树折枝事象 ,往往渗透文人的生命理念。人们是从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出发去沟通人和树 ,用生命能量转换的观念去表现从树木到器具的变化。在出现伐树折枝事象的作品中 ,有的是表现道家的生命观 ,有的是展示儒家的价值观 ,尽管立足的基点不同 ,但都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乐器赋所表现的生命能量的转换 ,显示出前后一致的属性  相似文献   
15.
刘元根 《中州学刊》2004,1(1):131-133
本文通过分析名的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区别,认为邓析只是辨"名"的实践者,而孔子才是先秦名学的创始人,并揭示了"名"在孔子那里本质上是一个政治伦理范畴.由此提示在探寻思想发展史时,应把握应用和理论的维度,才能真正揭示理论学说创立的起点,得出合乎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勾勒出先秦至唐代山水自然美观念变化的历史流程与美学指向,并在此背景上澄清山水文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者认为,中国艺术中对自然的认识,从先秦历晋宋再到唐代,经过了正、反、合三个阶段。作者侧重运用纵向比较的方法,指出从晋宋到唐代山水自然美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满足自然景物的外在形式,到探究山水的内在意蕴与意趣;由物我并峙.转变为物我交融,情景合一;就美感认识层次而言,由属耳流目,极视听之娱,上升为怡神悦志,通过礼赞自然,获得对宇宙人生的审美顿悟。  相似文献   
17.
张涅 《浙江社会科学》2005,23(1):140-144
<孙子兵法>是一部用于指导军事实践的著作,其著述对象是"将"."将"可以分为决定战略目标及行为的统帅和具体指挥作战的将军两类.在春秋时期,两者一般不分,故孙子概而称之.但是战国以后,职责逐渐分明,读解<孙子兵法>时应该对"将"义有所界定,惜前人未加重视.由"将"字入手,可知前四篇对统帅而言,阐述战略思想;第五篇至第十二篇对将军而言,阐述战术原则;末篇<用间>,兼对统帅和将军言.这应该是这部著作的思想本旨.  相似文献   
18.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尚未得到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五篇文章,有总的论述,有个案分析,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希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9.
官吏是封建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着皇朝的长治久安 ,所以治吏便成为治国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汉代诸子通过对两汉各个时期吏治状况的论述 ,深刻揭露了官官相护、贪污奢侈、对劳动人民的中间盘剥等吏治腐败现实。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纷纷提出相应的治吏主张 ,如打击贪污腐败、加强法律监督、增加官吏俸禄等  相似文献   
20.
荒礼是我国古代社会礼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时期已多有举行。据史料记载,先秦荒礼大致有祷神、变礼、减缮减用以及提供财物婀补等几种表现形式。在灾荒之年举行荒礼,不仅可以起到安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节省了财物,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先秦以后,荒礼仍被社会各阶层所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