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81.
关于国民公德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公德概念有三种:一是指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二是指相对于私德即个人品德之外的一切道德而言;三是每个国民应恪守不渝的道德。这第三种国民公德涵盖一切私德与公德的所有的方方面面。所谓国民公德,就是为人民服务,亦即人民群众相互服务,也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新道德,其实质则是平等、互助。  相似文献   
182.
社会公德重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德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把社会公共生活准则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我们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可以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德水平。在公德建设中必须保留外在的约束和强制机制,必须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3.
祝成生 《社科纵横》2007,22(3):34-36
传统社会虽不乏"公"观念,但大多带有描述性和规范性的抽象伦理意味,其政治层面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而社会伦理的公共性明显缺乏,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公德意识的阙如.当代和谐社会治理目标的提出,在理论上确立了公德的伦理基础地位.但在实践层面,要扭转公德不彰现状,惟有通过励行德治、重整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公德意识的当代重塑.  相似文献   
184.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又有其自身的理论局限性:在人格修养上,儒家伦理道德注重士人、君子和圣人理想人格的培养,而对普通民众的道德关注不够,因此缺乏普适性;在伦理道德体系上,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宗法制导致私德发达,而公德缺弱;在性质上,儒家伦理道德因其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而忽视对他人的德性要求,因而是一种自我范导的道德,而不是相互范导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5.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意见领袖群体迅速崛起,国内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基于国内现有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辨析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借以提出若干研究趋势展望。当前,国内网络意见领袖研究多在理论层面,迫切需要建构科学可行的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指标体系;草根成为意见领袖已是必然的趋势;对网络意见领袖道德层面、价值观层面等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提炼。  相似文献   
186.
当代我国私德与公德的矛盾可谓是暴露无疑,一方面,一部分人为了追逐私利,私德败坏,破坏公共利益与社会秩序,侵蚀公共道德与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国家道德代替公共道德,在全社会倡导高层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侵害个体权益与私德。因此,当代中国公德与私德和谐关系的建构对于我们推动社会发展,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7.
私德的现代意蕴体现在它对"私"的恰当定位和客观评价上:在日益扩大的公共领域里尊奉责任伦理,在私人领域寻觅个人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私德的主要特征首先在于它是现代人表达终极关怀的重要形式,其次是其德性要求难以普遍化.私德建设的出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私德,防止私德越位.  相似文献   
188.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考察了当代中国人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本文将道德判断区分为“公德”和“私德”两个方面,并提出了道德判断的“现代化命题”。研究发现,个体和地区层次的“现代化水平”均对公德和私德有显著影响,但在具体因素方面存在差异。首先,个体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趋于遵从公德而排斥私德。其次,所在省份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居民越排斥私德,但对居民对公德的态度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个体的道德判断受到年龄的调节,个体和社会层次的现代化会缩小不同年龄群体公德的差距,而私德方面却呈现相反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当代中国人道德判断的“现代化命题”,社会转型理论也为这种命题提供了补充性的解释。本研究也为理解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提供了社会学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