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7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808篇
劳动科学   868篇
民族学   63篇
人才学   179篇
人口学   314篇
丛书文集   1269篇
理论方法论   413篇
综合类   2668篇
社会学   624篇
统计学   18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630篇
  2013年   601篇
  2012年   646篇
  2011年   803篇
  2010年   742篇
  2009年   773篇
  2008年   653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2 毫秒
941.
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促进中国城市建设,推动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一群体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开始了代际更替,出现了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都是存在差异的,也就使得他们在生活观上也具有许多不同之处,第二代农民工更加的开放,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更强,也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42.
教育关系着国计民生,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教育价值的感知存有差异。基于2012年遍及10省“外出务工人员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尝试分析农民工群体对教育价值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农民工看来,教育依然是改变其生存境遇的主要期待途径;但不同境遇和心态的农民工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生活境遇低、命运观念重、求职困难、工作心态积极的农民工对教育的期望较高;不同年龄的农民工会有不同判断,年纪较轻的农民工更易于对教育价值产生质疑。农民工群体因为职业的转变而带来的生活、工作空间的变化,使得他们在教育价值判断上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943.
采用联立方程法和Acemoglu识别法分别对农民工工作匹配决策机制加以识别,联立方程法检验结果表明收入正向且显著性影响工作任期,而福利虽正向影响并通过收入渠道间接影响工作任期但效果并不显著。Acemoglu识别法检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联立方程法检验结论,即农民工工作匹配决策机制为生存导向型,还未上升到发展层面,同时福利待遇已成为农民工稳定就业的重要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944.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而"农民工市民化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选择宁波这一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大市作为典型城市,在总结宁波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确定农民工和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水平及其差距;通过测算存量农民工和增量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及财政投入,从逐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完善现行财政体制等提出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从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城市政府等提出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945.
本文通过对江浙沪7个城市劳工生产与生活状况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遭遇如下困境:职业发展的内卷化、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异化、生命历程的“钟摆效应”、身份认同的模糊化.基于此本文提出破除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困境的政策建议:赋予其完整的就业权利,逐步纳入流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46.
基于江西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调查的信息,采用系统基模方法深入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自身或家庭因素、外部宏观环境、具体微观环境三大因素。个人自身或家庭因素中,家庭经济状况、原来外出打工的收入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呈"U型"关系,受教育与掌握技能程度、个人与家族的人脉关系等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积极影响;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生活成本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推进作用,但融资困难与创办企业困难又会阻碍农民工返乡创业;具体微观环境因素中,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公正待遇、家乡的发展环境改善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47.
以布尔迪厄的"惯习"概念为基础,认为社会距离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具体社会生活中体验到的一种身体化的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流动人口社会距离指数,对苏浙沪三地流动人口社会距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海流动人口社会距离最小,江苏次之,浙江最大;住房性质、流入时间和社会交往网络等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48.
目前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了外出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尽管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背景和原因,但这种行为在性质上是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的,容易引发家庭纠纷和社会矛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通过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法》,破除城乡一体化障碍,促进农村人口流动模式的转变,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处理矛盾纠纷,惩治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等多种途径,从法律上切实维护外出农民工的婚姻家庭权益,为实现外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949.
“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渐成热点,但研究论域和框架仍有待廓清.借助文献分析方法,梳理了“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在西方可资借鉴的若干理论资源或研究路径,以及在当下中国面临的特殊社会语境.结果显示:与西方聚焦的跨国移民性质不同,中国的移民,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村—城市”单向性国内移民.由于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异与间离,研究我国“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的关系”,既要借鉴西方经验,更要立足中国语境.另外,“移民与媒体”议题应该置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互动关系中考察,因为结构与政策的错位和冲突,是中国国内移民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950.
"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渐成热点,但研究论域和框架仍有待廓清。借助文献分析方法,梳理了"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在西方可资借鉴的若干理论资源或研究路径,以及在当下中国面临的特殊社会语境。结果显示:与西方聚焦的跨国移民性质不同,中国的移民,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村—城市"单向性国内移民。由于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异与间离,研究我国"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的关系",既要借鉴西方经验,更要立足中国语境。另外,"移民与媒体"议题应该置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互动关系中考察,因为结构与政策的错位和冲突,是中国国内移民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