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62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358篇
社会学   6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谢建忠 《兰州学刊》2015,(2):124-130
吐鲁番阿斯塔那五○六号墓出土的第三十五件文书为交河郡长行坊部分驿馆的马料帐,时间全部为天宝十三年,所涉及人物多为当时安西北庭及朝廷遣使的军政官员。这件文书为研究岑参在北庭的行年、岑参诗中的相关人物和岑参北庭诗中的重要事件,提供了一些可靠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92.
《上博六·用曰》20号简的“绤”是“裕”的异体字,和典籍中训为粗葛的“绤”并非同一个字.原整理者阙释的“(袭)”是“褊”的异体字.“裕”和“褊”在简文中相对为言,表示君主的宽容和褊急.从出土古文字资料来看,后世从“扁”得声的“褊”“偏”等字的上古音应该归入元部.  相似文献   
93.
汉画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及其铭文等的合称,是出土汉代文物中的瑰宝,蕴涵着古人的生活方式、环境观念与审美趣味,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一环境美学基本问题的理解。汉画显示,具有神性的自然培育生命,肯定和支持人的生存生活,针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它会以灾异、殃咎的方式进行警示和报复。他们对环境美的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适宜生活和居住、有利于人实现愿望、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们产生快乐的情致和幸福感。汉代环境美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中审美,二是审美与功能相统一,把生活环境建成可用可赏的景观工程。这种建基于生活欣赏活动之上的环境审美模式,是对西方现行环境审美模式的重要补充。不仅展示了古代环境美学的理论高度,而且还深刻地触及了当今环境审美的理论困境,对于当今环境美学的思想体系构建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4.
出土医书中的情态副词共有“私”“难以”“易”“善1”“更”“相”“固”“自”“善2”“强”“慎”“孰(熟)”“善3”13个,以单音词为主,医书中新产生的情态副词有“难以”“孰(熟)”“故”和“慎”4个.可以看出,先秦两汉时期,出土医书不断有新的情态副词产生,但是最核心的情态副词没有变化,情态副词类别的详尽和表义具体体现了出土医书口语性强的特点.考察出土医书中的情态副词,对于纵向理解先秦两汉情态副词的使用情况及语义的发展路径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
“建立于地点上的集体记忆”为洞察社区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记忆视角。成都社区的坝坝会之所以能够成为基层治理的抓手和工具,在于坝坝文化积淀的民情民意,易于激发参与者的集体性情感。在根本上,它属于一种不言自明的地方性“意会”文化,包含互助性、大家在一起等集体记忆特征,这类情感还具有某种神圣性特点。以成都社区治理中的坝坝文化为讨论起点,可以看到基于地点的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团结中的作用。这类集体性情感生发于人与地点之间的互动,最终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些特点,是人适应变动不居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社会在延续中有重视种群和集体的倾向,它具有两面性,就如同社区文化生发的集体感给人提供了安全感,也对个体造成了束缚,这是文明的悖谬之处。  相似文献   
96.
本文主要依据《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刊布的文书,考证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坞堡,并探讨文书中反映的胡姓与胡名问题,以期进一步深化对中古西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97.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98.
《职业》2010,(1):68-69
  相似文献   
99.
《职业》2010,(13)
  相似文献   
100.
吐鲁番位处丝路要冲,自古是民族往来汇聚之地,特别是高昌国、唐西州时期大量域外民族入籍此地,编户为民。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从居住、生产、婚姻、信仰等方面考察各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可知当时各族民众房舍相望、田地相接,共享道路水渠,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作,甚至族际通婚,宗教信仰转变等,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交融互鉴。他们是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的典型缩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和文化心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