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1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31.
刘禹锡诗歌的理思特征,学术界对之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者极少.刘诗的理思可分为社会理思、历史理思和人生理思,社会、历史理思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特别关注的结果,人生理思是诗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刘诗的理思还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影响了后世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32.
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是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的形象反映。它化抽象为具体,寓思想于形象之中,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具体的史迹来刺激读者的想像力和欣赏能力,使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来感受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3.
134.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先后被贬朗、连、夔、和四州达23年之久。这些中唐时的南方荒远之地,在刘禹锡的笔触下,展现出了新鲜、可爱的一面。这一时期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刘禹锡对民间文学的学习,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5.
何剑平 《唐都学刊》2003,19(3):10-14
刘禹锡与佛教的关系,贯穿其一生。他与僧人的交往具有文字之交、佛理之交和不拘宗派的特点。贬谪之后,刘禹锡奉佛尤盛,方式也有所不同。他会通儒释的观念代表了中唐文人的普遍看法。《维摩诘经》是对刘禹锡影响较大的一部经典,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与之相关的佛教传说故事的袭用及义理的阐发,还表现在他以维摩诘教义为人生践履,在尘俗世界一直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并形成有别于其他文人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6.
“竹枝词”以情感“含思宛转”见长。刘禹锡在被贬郎州、夔州之时 ,被当地风物所感 ,仿《九歌》而作《竹枝词》 ,用以表达个人的贬谪情怀 ,并在题材选择、情感蕴含和艺术表现等方面 ,表现出了较鲜明的个人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37.
刘禹锡和柳宗元共同的贬谪命运遭遇和对贬谪情感的相似体验,使两人在贬谪情感的表达方式上,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屈原的认同表达被压制与被放逐的委曲愤怨;借对时空数量词的执著关注和反复运用来传达深痛的生命挫伤;对羁禽囚鸟意象的刻意描绘表现内心的幽寂拘囚之感;用频繁的登高望远来寄托强烈的飘泊之苦和难忍的故土之思,这为唐代诗人贬谪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艺术范式。  相似文献   
138.
刘禹锡是吴文化塑造的一个重要个例。他的一生与吴地密切相关,吴地生活是其生命旅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具有刻骨铭心的影响,其个性、才华、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吴地烙印。吴地的山水人文塑造了刘禹锡热爱自然、崇尚雅趣的文化性格,铸造了他偏爱南朝名士与诗人诗风的情感与趣尚。而刘禹锡牢靠的吴地文化自觉,也规范了他的诗美取向、题材撷取,形成了宏放而清绮的诗风。他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境生于象外"的著名诗学命题,成为中国诗美学的意境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139.
何荣 《社科纵横》2007,22(1):84-86
论及唐代古文运动,研究者均云韩柳元白,对于刘禹锡则很少提及.在此,论者试从刘禹锡散文创作入手,探讨刘禹锡的"文以见志"观及其创作中所表现的情感意趣.  相似文献   
140.
唐可 《老年人》2011,(3):37-37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闻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每当吟诵起这两首婉转悠长的《潇湘曲》,我的思绪总会漂游到多情浪漫的洞庭湘水之间。而留下这两首传世佳作的诗人,就是曾与白居易并称“刘白”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