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1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有人做出上联,征求下联,但由于对句要求过高,至今无人对出,便成了绝对。一这个半边对就是一副典型的绝对: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禹锡。该联由中国历史名人组成,同时又是一个谐音双关对,读起来就是: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  相似文献   
93.
20世纪20年代以来,伴随着唐宋文研究的全面繁荣,笔记文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此背景下,学者对《刘宾客嘉话录》的关注逐步升温,并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此后,研究视角也开始走向多样化。文章从韦绚生平考、版本整理、文本研究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以来学者的研究动向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94.
高永旺 《东方论坛》2004,(1):97-101
柳宗元与刘禹锡不仅在诗文方面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上亦不乏卓见.他们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揭露了神灵之天产生的原因,批判了天命之天的荒谬性.柳宗元的道德本有论与刘禹锡的人性善恶二重论在中国人性论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哲学上的成就影响着其后中国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5.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朗州十年。他在朗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表现了诗人贬谪后的种种心态。其中主要有三种坚贞,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愤懑,对造谣中伤,打击革新人士的权贵表现出极大的愤怒与不屈;豁达,在逆境中不消沉,开朗乐观。  相似文献   
96.
97.
论刘禹锡的中道观及其对文艺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以往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以《天论》为代表的“天人交相胜”的观念。但是,从刘禹锡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的关系角度考虑,更值得注意的,应当是他的中道观。通过具体考察可以发现刘禹锡的中道观跟儒家、佛教思想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并深刻地影响着刘禹锡文艺思想特点的形成。首先,中道观念有助于刘禹锡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论述文艺理论问题,立论周备圆通;其次,讲求“时中”与“权变”相结合的中道思想,促成了刘禹锡崇尚通变的文艺思想的形成;第三,刘禹锡注重文艺社会功用的观念,跟强调“用中于民”的中道思想也有非常密切之关系。  相似文献   
98.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夔州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这些诗词反映了夔州人民爱好歌舞、男女青年的爱情表达方式和峡中人民的耕种生活等民风民俗和当地的风景名胜以及由此引起的诗人的情感波澜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同时 ,也以其高度概括的反映方式、精警含蓄的语言风格和娴熟高超的写作技巧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魄  相似文献   
99.
《文苑英华》中收录有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并附有该诗异文。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我们对异文的产生与流传过程进行了考察,并揭示了异文产生和流传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可以把握刘禹锡诗文在宋代流传的具体情形和基本走势,从而对古代文献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复杂原因有进一步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0.
读书,从书中领略快乐是一种享受,而以书会友,以书交游,以书游艺,亦被视为雅趣。.陶渊明曰:“息交游闲业,卧起弄琴”,把整个身心放在读书、弹琴、书画上,固然是高雅,但刘禹锡“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也是一种风雅。苏轼就认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不读书的人,交往谈天也令人生厌,显得浅薄虚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