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55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潜藏于民族集体意识中的家族情结和转型期的时代语境,决定了家族故事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成机制。现代家族故事的生成机制与叙述者的设置、叙事动力的输入密切相关。“他者”因素强行进入家族空间,为家族故事的生成提供了叙事动力,并激发了家族人物的叙事势能,势能的碰撞构成三种基本冲突,冲突的结果,“他者”的容纳者取得了优胜。  相似文献   
32.
《炖马靴》是迟子建的最新短篇力作,讲述了作为东北抗联战士的父亲在一次雪夜的袭击中被一个日本兵穷追不舍并与之斡旋、战斗的过程以及途中与独眼狼互救的故事.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从叙述者、叙事空间、叙事意象、叙事伦理四个方面解读迟子建的《炖马靴》,表明《炖马靴》不仅在主题思想上意义深邃,而且在叙事策略上,也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33.
《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关于成长的叙事经验都来源于社会历史意识,具有“史”的可信度,“史传合一”是共同的叙事规范。《红旗谱》以阶级斗争为叙事动力,由农村说书艺人线性叙述朱老忠“在斗争中成长”,史传语言较有历史感;《青春之歌》以思想领路人推进叙事,由思想工作者线性叙述林道静“在受教育中成长”,理性语言少文采有说教味;《三家巷》则以生活网结点的异动和松解为叙事动力,由中学生诗人扇形叙述周炳“在生活中成长”,诗性语言极富抒情性  相似文献   
34.
从叙事角度探讨《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形象审美效果的复杂性和倾向性之生成,认为从叙事角度看,其复杂性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叙述者相互矛盾的多重身份之设置;二是故事内叙述者可信度的不确定。而内心观察这一叙事技法的运用则为该文本及莎菲形象的审美提供了某种倾向性,且这种倾向性是内涵丰富、包蕴着复杂矛盾的  相似文献   
35.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孤独代代传承,抒写孤独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1940年代的师陀更是将孤独主题在其小说集《果园城记》中发挥到了极致。在《果园城记》中,叙述孤独与孤独叙述二者有机融合,建构和彰显了文本强烈的“孤独”主题。  相似文献   
36.
作家阿城在《棋王》中以叙述者“我”逐步发展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主人公王一生的棋道与处世之道 ,通过表层结构“我”从寻道到悟道的过程逐步揭示出深层结构中叙事主体的价值取向 ,使文本中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在相互较量和征服中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 ,这种叙述方式使文本体现出深层的内涵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37.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8.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上给国王加冕和脱冕这一仪式体现了交替和变更的精神,是狂欢式世界感受的核心。基于加冕与脱冕仪式所承载的丰富象征意义与独特两重性,以《秦腔》中的狂欢式形象、小说中唯一的叙述者———"引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中的加冕、脱冕及其象征意义,探索"引生"这一意象所具有的两重性本质,进而剖析作家创作心理上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39.
不同文体的特征造成了文本中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贴近到疏离的不同变化。与其他非诗文体相比,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影响其阅读:一方面,作者与读者往往将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视为作者本人,但实际则是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戴着不同面具的“我”;另一方面,尽管读者可对诗歌的意义进行多种解读,但作者仍然可以通过其诗歌修辞,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副文本的题解或注释方式来控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维度,展现多个不同的抒情诗人形象。 关键词:不同文体的特征造成了文本中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贴近到疏离的不同变化。与其他非诗文体相比,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影响其阅读:一方面,作者与读者往往将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视为作者本人,但实际则是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戴着不同面具的“我”;另一方面,尽管读者可对诗歌的意义进行多种解读,但作者仍然可以通过其诗歌修辞,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副文本的题解或注释方式来控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维度,展现多个不同的抒情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40.
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出现了一系列风姿各异的疯癫形象.疯癫人物形象在如何叙事以及叙事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叙述视角的特殊性、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以及叙述模式的反讽性等等都和作品中的疯癫人物形象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