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55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第三人称叙述者是作家惯常选择的叙事人称。不同类型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在文本中的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有所不同,从全知全能的公开介入到客观超然的“销声匿迹”,由此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文体风格和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72.
正同当代大多数作家一样,王蒙的创作表上留下过一段空白。从1963到1978,年富力强与噤声不语形成了醒目的对比。《这边风景》①的出现,大致连接起王蒙从《青春万岁》到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系列作品之间的创作史。无论是媒体所称的"从坟墓中‘复活’的书"还是王蒙自己认可的"鱼肴的中段"之说,都在暗示《这边风景》的独特意义——一段历史时隔四五十年之后极富偶然性地复活,并将自身不无突兀地带到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  相似文献   
73.
阅读动力学充分重视读者的阅读活动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它可以被视为阅读过程中读者心目中各种假说的形成、发展和修正,也可以被视为某种框架的构造及其变形和分解。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探讨在阅读《祝福》的过程中,小说中的故事和话语层面所呈现出的"原初效果"、"近期效果"和"终结假说",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高超的叙述技巧和文本...  相似文献   
74.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长篇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运用的多角度叙述手法与别的作品不同。三个叙述者生活在南方的不同时期,对奴隶主萨德本抱不同乃至水火不相容的看法,体现出他们对南方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75.
第一人称小说的虚构性在五四之后基本得到了明确,但是传统的叙述者与作者合一的观念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作者在小说中尽可能减少第一人称叙述者对小说“真实性” 的责任,因而形成了一类“推卸”叙述责任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这类小说或者采用“我听故事”、“我读日记书信”的模式,或者采用分层叙述。作为一种叙事技巧,从小说艺术的发展来看,“推卸叙述责任”乃是使叙述自然化、逼真化的手段,这与中国现代小说总体倾向上的现实主义传统相一致。  相似文献   
76.
中国白话小说的叙述传统集中体现在“说书人”叙述者身上。本文认为,“说书人”叙述者在人称上是第一人称,在视角上却属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因此具有“两栖性”。一方面,白话小说在清末已经超越了完全模仿口头说书人的阶段而进入了文人书面化写作阶段,具有“个性化”的内在可能性;另一方面,清末民初大量译介的域外第一人称小说通过翻译实践和创作影响直接刺激了“说书人”叙述者个性化的实现即从只讲述他人的故事改变为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五四”之后,“说书人”叙述者完成其现代转型,即基本抛弃说书人的口吻与程式而成为充分个性化的“第一人称全知叙述者”。“第一人称全知叙述”是传统白话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内在联系,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77.
汉译佛典四阿含经文中有关神通的故事,是佛教“故事佛学”的形式之一;尝试运用叙事学方法,在众多的神通故事文本中,初步归纳出“第一人称见证人”外视角与内视角的交替叙述、视角的移位与归位、回旋式叙述分层视角三种表现类型,由中可以得知佛经神通故事的叙事视角操作的灵活与繁复,使其能承载佛教教义达到传播宗教信仰的功效。而由“如是我闻”阿难这个程序化的叙述者,以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在场聆听的诸比丘,做为程序化的叙述接受者,组成四阿含经文本程序化叙述的框架结构,保证了佛经神通故事得以顺利进行的叙述格局。  相似文献   
78.
《应物兄》在叙事上有很多富有意义的探索,它围绕一个叙事主线展开且叙事视角单一,却能借助人物的思绪、谈话及种种链接方法,形成一个驳杂丰富的文本。《应物兄》有意设置了叙述者和叙事视角的分离,用故事内人物应物兄的视角引发故事,再以超故事叙述者来解说故事,有效地规避了文本的零碎化。《应物兄》中每一节的标题设置富有深意,不仅是向《论语》的致敬,而且将整个叙事分解为众多独立的小故事,既让小说主题与诸多故事取得紧密关联,也同时让这些小故事兼有了以小见大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79.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其无与伦比的悲剧美震撼了无数读者,这种悲剧美在叙事层面有着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在叙事逻辑层面,<德伯家的苔丝>的故事是个逐步恶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由四个恶化过程组成:由债务引起的恶化,由失误引起的恶化,由惩罚引起的恶化,由牺牲引起的恶化.这构成了情节统一而又层层推进的悲剧结构.在事件层面,小说的"核心"事件突出了情节的戏剧性和命运感,"卫星"事件则营造出悲剧中必不可少的超自然气氛.在叙述声音层面,叙述者对诗文的引用是一种特殊的叙述声音,这些引用更含蓄、间接地描写、评论、传达叙述者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取向,对小说悲剧效果的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废名小说中叙述者的自我是在叙述过程中创造和虚构出来的,同叙述人物一样,他也具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人格力量.首先,对不可见的内心生活的省察造就了废名的极度内倾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对自身抱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勤于内省,具有一种分裂的人格.其次,叙述者对自身的叙述具有清醒意识,并将自己的叙述行为置于经常性的审视与评价之下,使叙述行为凸显出来成为文本吸引读者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