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古典主义提倡“纯音乐”,尽量使听众将注意力放在音乐本身,而不是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它更注重器乐体裁.这些特征其实在古典主义早期就已经具备了的,在20世纪,作曲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将他们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融合,再加上现代的作曲技法,对其进行再创造.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音乐的要求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一种简朴、实在、理智的语言,并从古典主义中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样板,将之加以再创造,于是具有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就诞生了,可以说,新古典主义是从古典中来,又回到古典主义中去的.  相似文献   
42.
白璧德思想学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一度因学界的片面误读而渐趋消退、遮蔽、沉寂以致被边缘化而难觅其影响的踪迹,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事实上,从梁实秋文学理论批评的角度来重新探讨白璧德的文艺批评理论,从而把握白璧德与新月派批评家梁实秋等人内在偶合的思想内涵,一方面旨意于对白璧德这位大师的文艺理论批评思想在中国20世纪文学界的影响将隐含着赫然的价值意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系统地勾勒、揭示和凸显出梁实秋思想理论学说与白璧德学术理路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43.
44.
来自理性王国的浪漫气息——论英国感伤主义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感伤主义诗歌的形成和发展、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来展开论述。感伤主义诗歌在英国诗歌的发展进程上不仅为18世纪前期的古典主义诗歌唱出了挽歌,还为另一诗歌高潮---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感伤主义诗歌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自然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理应在英国诗史上享有毋庸置疑的一席之地。尽管有些感伤主义诗歌表现出病态的自艾自怨以及感伤颓废的情调,但是感伤主义诗歌中不乏传世之作,如格雷的《墓园挽歌》常被誉为英国18世纪、甚至英国历来诗歌中最好的一首,堪称"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45.
文章立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维度,分析了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价值立场及其艺术得失。从人的主体性来看,它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狂欢的一种矫正,同时也是西方文学史上一次别具一格的人的退却。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用悲剧和喜剧的方式,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上,共同谱写了一曲人与世界的和谐乐章。  相似文献   
46.
油画作为世界性的画种,绘画中的交响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艺术语言以及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然而一幅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油画作品又会具备些什么?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到近代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在所有大师留下的作品中都能给我们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要让自己的作品具有表现力,画家应该明白艺术的生命在于画家的真情,以及作品中融入的所要表达画家内心情感所用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47.
胡先骕古典主义文学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学衡派"的代表人物胡先骕为研究对象,从文学原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思潮等层面,整体性分析胡先辅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的内容与意义.以个体完善为价值追求,注重规范、纪律、摹仿、中庸等古典要素,批判科技理性与自然人性论,胡先骕的文学思想具有反思现代性的内质,对"五四"新文学有着质疑与纠偏的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48.
从1904年6月开始,王国维向中国学界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1908年12月,他提出境界说,整合了康德、席勒等人的德国古典美学思想,向中国学界介绍了极端的和拘谨的两种浪漫主义文学.1908年,鲁迅向中国学界介绍了以拜伦为代表的奔放的浪漫主义和以施蒂纳、尼采等人为代表的极端的浪漫主义.同年,周作人向中国学界介绍了赫尔德的文学思想和欧美的新古典主义思想.之所以每一个人介绍的思想不同,是因为他们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思想资源并经过有意识地比较选择.可以说,通过这短短的4年时间,他们使我国文学理论界获得了自1750年至20世纪初的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从而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格局,这也是对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否定或者重新阐释的源头.  相似文献   
49.
192 8年梁实秋与郁达夫的“卢梭之争” ,涉及到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的处境这一重大论题。双方对卢梭的不同评价代表了中国文化内部对卢梭及西方浪漫主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即儒学主流文化的否定性批判和贫士文化的肯定性接受 ;卢梭和西方浪漫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尴尬处境是由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在构成所决定的 ,郁达夫所代表的肯定性接受体现着时代的呼  相似文献   
50.
当托马斯杰·斐逊旅行的时候,他四处收集书籍和红酒,当然还有各种"可以改变历史的点子"。当他在弗吉尼亚大学的书院村和蒙蒂塞洛(杰斐逊位于弗吉尼亚绵延起伏山麓地带的种植家园就在此处)时,他的想象力超乎寻常地发达。托马斯·杰斐逊基金会主席莱斯利·格林·鲍曼表示,"蒙蒂塞洛对帕拉迪奥和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表示敬意。"基金会运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