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悲慨》,最能代表他本人隐忍之后真实思想感情状况,既是一首爱国主义优秀抒情诗,又是一篇探讨"悲慨"诗歌风格产生的生态环境、主客原因、表现主题和艺术特征的精美诗歌理论,集总结性和创造性于一体,具有思想理论和艺术审美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52.
司空图的"韵味说"是中国古代文论说的一个重要学术观点.对这个观点,历来学者均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解读司空图文艺理论的同时,对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所提到的理论观点进行重新的研究,并对"韵味说"做一番深入的考辨.  相似文献   
53.
略论司空图的“三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三外说入手,从审美接受的角度出发,试图将其切入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加以比较.文中以中国古代接受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派等观点比附印证,试图找到古代文论对现代文学鉴赏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54.
55.
中晚唐诗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的解释工作历来做的人很多,而且十分深入,这也是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本文就司空曙、严维、李益、温庭筠、李商隐诗若干名篇名句的评解提出讨论,以供阅读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6.
本文主要综述和分析自 1 995年以来有人否认《二十四诗品》作者司空图的辨伪争论 ,认为陈尚君、汪涌豪提出《二十四诗品》作者不是司空图 ,而是明人怀悦 ,《诗品》内容出自怀悦的《诗家一指》 ,证据尚欠充足。张健指出《诗品》出自怀悦的“《诗家一指》是错误的” ,言之有据。但他说《二十四诗品》作者可能是元人虞集似乎无充足理由可以肯定 ,而虞侍所编的《虞侍书诗法》只收《二十四诗品》中的十六品。由此可见 ,元明有关《诗法》、《一指》之类的书 ,并非某作者所撰著 ,而是用以指导学诗的编集。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鸣集》所说的一段话 ,可证《二十四诗品》出自司空图之手  相似文献   
57.
58.
量力救时是司空图思想行为的一个重要侧面。救时,即挽救君主或曰朝廷出现的危局;量力,即反复掂量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能力。由于量力是条件而救时是目的,所以司空图的量力救时说属于儒家儒学范畴。又由于救时不是不顾一切的,而是被量力这个条件所制约的,所以司空图的量力救时说又是有保留的,掺杂了道家道教的守柔、守雌观念。怎样救时、如何量力等问题,一直困扰了司空图的一生。  相似文献   
59.
我与汪涌豪教授1994年提出《二十四诗品》伪书说,至今已经十多年。学者补充了许多新的证据,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后者尤以祖保泉、张少康、王步高三教授之论述为详,然而其(伪书说)主要证据已被否定之论,并无有力证据支持。本文详尽罗列三家的主要依据,并就张少康《关于〈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的争论》所陈八条观点,逐一申述我见,认为八条都不能成立。又对苏轼二十四韵一段话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并罗列宋元人对苏轼这段话的申述,以明苏轼语与司空图无涉。此外,对《二十四诗品》里唐以后的痕迹作了考释,并对唐宋文献的传布规则,从学理上作了适当的说明。本文结论是:从目前来看,《二十四诗品》的问世时间,还没有突破十四世纪初(即西元1300年)的上限。  相似文献   
60.
“尚简”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原则。刘勰、司空图、严羽都非常重视“简”的诗学意义,都强调诗应该“言约意丰”。三人“尚简”诗学的不同处在于:刘勰看重意义表达的“简约”,强调以非常简单、简省的语体形式(包括词汇、语篇、体制等)包含非常丰富的意义。司空图、严羽则重视意味和意兴的“简要”,认为诗之极至在于传达超理性、超语言的意味和意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