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3篇
综合类   3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道、佛角度窥探李煜的文学思想,是以往研究所未见的。本文认为,李煜文学思想有很浓的道、佛成分。但它们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李煜的生命旅程中有一个培植、萌发过程,而且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李煜一生划分为三个时期,并结合其作品,采用细读法和心理动力学方法,具体分析了这个过程和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2.
一 从现在向古代追溯,中国人对孔子的评价大致经历过六个时期.董仲舒之前,是平等差胜期.所谓平等,即儒学尚未独尊,孔子与其他九流十家代表人物基本处于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3.
创作动机的类型结构,是指创作动机的种类及其每一类别的内部结构。阿瑞提曾说:“创造者并不从山脚下开始,而从别人停止的地方起步”。①笔者认为,研究创作动机的类型结构,也必须从现代心理学已有的成果,即普通动机和需要层次的类型结构入手。  相似文献   
4.
美、善、真作为人格建构的三分模式(包括所伸向的生命活动、社会活动领域,下同),是人类试图用数掌握人本身、社会及宇宙的性质、特点的最初尝试。三在世界范围是个基本数。从公元前5世纪西乌斯哲学家埃奥(Io)到19世纪德国策勒尔(Zeller)一致指出:“毕达哥拉斯学派特别偏爱三这个数字。”①中国哲学家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三作为上勾连一、下勾连多的常数②。由此滋生出相当稳固的三一式结构思维模式:基督教有圣灵、圣父、圣子三位一体说,佛教有佛、法、增三宝一体说,伊斯兰教有三天使一体说等,…  相似文献   
5.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发展趋向?必须先回顾历史、考察现状,然后才能作出相对中肯的判断。汉以后清以前、梁启超王国维之后、建国之后,是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必须结合此门学科在目前的客观走向和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来预测它的发展,并从研究对象、方法、目的、态度、形式等方面做了具体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借用现代心理学和生物学理论,以中国古代诗、词、典籍等为材料,探讨感情的维度并尝试说明抒情的内在机制。本文先概述古今中外关于感情维度的说法,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并建构出一种自认为比较恰当的模式,展开结构分析和实证分析,目的是为了阐明,虽然人类(包括作家艺术家)所有的感情反应最初都来自于原始的哭、笑反应,因而感情各个维度之间是相通、混融的,但不同维度的情感在表征上完全可能千姿百态,抒情活动的复杂性就存在于感情各个维度之间的交叉、冲突、失调之中。  相似文献   
7.
"镜子说"从古希腊"摹仿说"衍生出来,经马克思恩格斯赞赏,被列宁所接受.列宁借用"镜子"概念,从辩证唯物主义维度,改造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反映论"文论.  相似文献   
8.
《废都》发表以来,人们虽褒贬不一,但是却没有人把它放在贾平凹所有作品、乃至中国、世界文学史研究的背景上来处理。这种见米不见林,缺少纵、横比较的观察,是无法窥视其优劣的。本文以《废都》为引线,结合贾平凹此前的小说创作和广阔的中国、世界文学史,从作家心理活动的角度,全面、深入且认真、仔细地进行剖析,指出了《废都》之所以失败的前因。由此,也许可以给作家本人和他周围的评论家以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沉思中前进──读夏之放《文学意象论》李珺平拿到夏之放教授的新作《文学意象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时,起初我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念头。但是,随着由代前言进人导论的逐步阅读,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我一气呵成读完了它。掩卷而思,寻绎我...  相似文献   
10.
思想史是一条河流,不能象历史朝代那样武断地分期。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特殊时期。它正好处于先秦儒学解体和汉代新儒学形成之间,是古代先哲们继独立创造之后的融通期,又是各种思想成果在实践中逐一检验,以确定其适应性的尝试期。秦、汉初分别表现为法和黄老思想,其媒孽则存在于庄周、荀卿和韩非的思想倾向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