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21.
当今娱乐界的种种都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王菲产女"事件,"艳照门"事件等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公众人物和普通公民是不同的,他们在政治、文化、社会知名度、影响力等各方面的权力或是某些特权都是普通公民不能享有的。文章通过概述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的内容,提出了一些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2.
在网络名誉权纠纷中,公益性言论的认定一直是司法的模糊地带。实践中法官会考虑言论的公共性质、当事人的公众身份以及言论的正当性来作出综合判断。但是,由于缺乏确定的标准,法官的判断可能出现偏差:在公共性质的认定上,过于倚重"客观真实性";在公众身份的认定上,忽略身份带来的"影响力";在言论正当性的认定上,偏好结果导致"后果主义"的拣选。因此,结合统计学回归模型的提示,明确法官在公益性言论认定中的核心关注因素,矫正审判中后果主义思维的适用,或可解决实践中公益性言论认定的混乱问题。  相似文献   
123.
张潇潇 《理论界》2005,(4):128-128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学生的人身权利,特别是名誉权已越来越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对于学生名誉权的侵权归责原则应综合加害人的心理状态,影响范围,受害人的心理伤害程度等各种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健全对学生名誉权的事前救济,弘扬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4.
保护公民的名誉权 ,依法维护公民的名誉权 ,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对于侵犯公民名誉权和其它人身权的行为应依法制裁。文章强调 ,在充分保障公民言论权时 ,要尽量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相似文献   
125.
“新闻暗访”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蔽搜集信息的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揭露性的报道。用得恰到好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因暗访而成为“侵权行为”者的新闻单位和记者接连不断。在我国还没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和记者既要实施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又要有效地规避新闻官司而进行自我保护,已经成为新闻界不得不面对和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6.
莎评“新成果”其实是旧问题的“变体”, 它们由始以来似乎没引起什么法律诉讼, 在抽象意义上, 这主要是由文学批评的本质定性所决定的;从实际情况看, 这是人家的自由。但对我们来说, 文学批评要注意法律环境则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7.
美国法上的公众人物理论旨在解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公众人物理论的形成是与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公众人物理论也并非解决权利冲突的惟一途径。在我国,采用确认之诉的方法,要比公众人物理论更适宜国情。  相似文献   
128.
罗翔  张慧敏 《江淮论坛》2023,(5):118-126
网络暴力行为主要涉及侮辱、诽谤罪,但司法实践中过于强调侮辱与诽谤的区分,以致难以发挥侮辱、诽谤罪应有的规制功能。基于法益保护的同一性、行为构成的同一性,以及网络暴力行为的共同内核,应当将侮辱、诽谤罪视为可统一适用的选择性罪名,同时在社会评价降低的判断中采取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使得对名誉权的保护维持在合理限度内。网络暴力根据是否具有事实基础分为“事实型”网络暴力和“虚构型”网络暴力,“虚构型”网络暴力直接适用侮辱诽谤罪且量刑更重,而“事实型”网络暴力则适用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限缩刑法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29.
《无极》一上映就备受关注,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这种关注从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和电影发烧友,延续到了整个法学界。著作权法中的关于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与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评论自由的冲突,再一次引起法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