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笔记作为"补史氏之阙"的史料载体,一直为学者所推重。唐宋史料笔记中关于宫闱秘史、人物轶事、典章制度乃至名物典故的记载比比皆是,其中也多有对当朝君主的记载。相比于正史,笔记中记载的君主形象往往更关注细节,也更具个性。而自唐至宋,笔记对君主形象的记载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都有不小的变化。细究这种种变化,不仅可见不同时期君主制度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笔记创作主体对君主形象、君臣关系,甚至历史客体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82.
在中国传统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语境形态下,学界就"个体利益"是否被忽视这一问题的探讨存在两种说法。"肯定说"立足于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土壤,认为"个体利益"被忽视了;而"否定说"则立足于对个体与集体人伦统一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个体利益"在总体上未被忽视。尽管二者之说在某种程度上各有其合理性,但仍避免不了相关诘问。借鉴边际效用原理,从问题厘清到原因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从方法论意义上超越"肯定说"和"否定说"的单向性论说,并能得出一个具有整体性与辩证性内涵的"个体利益并未真正被忽视"的结论。就这一结论的分析视角而言,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3.
论中国古代谏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谏诤是人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谏诤主要指臣下对君主提出批评或建议。在君主专制政体之下,谏诤与君主决策、国家兴衰关系甚大。本文在系统考察中国古代谏诤历程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国古代谏诤制度的演进,君主的求谏、纳谏与拒谏,臣僚的谏诤艺术及谏诤的性质与作用。其中揭示的君臣间在谏诤方面的规律性问题,即使对今天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建立正常的民主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4.
先秦依咐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的依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依附关系。这种依附在春秋战国时又有着较为显著的变化,表现为依附者——“私徒属”与“宾客”对其所依附的各级贵族的人身依附的减弱。具体来讲:私徒属讲求忠于主人,至死不贰,宾客则以势取舍,择木而栖;私徒属仕于主人,奉职尽责以取得俸禄,宾客则无有职掌,有事差遣,无事闲处,仰衣食于主人;私徒属视主人为衣食之本,尽忠于主人即是其人生目标,宾客则视主人为进身之阶,出将入相,显身扬名于国方是最高理想。这种依附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早期国家的集权化倾向以及君主专制权的加强。  相似文献   
85.
陶渊明的君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他在晋末宋初的政治社会变迁年代,形成了自身的君主观念体系,而其君主观念的核心以及特色就是无君思想。本文试图从陶渊明生活的君权削弱的时代背景来研究其君主观念,特别阐释其无君思想。  相似文献   
86.
后宫女性是封建时代为最高统治者生活服务的一个特殊群体,数以千百计.五代是一个分裂割据、战争连绵的时代,后宫女性与一统、太平时代不同,她们的来源庞杂,除选美、将臣之女外,还有来自劫掠、寡妇、亲属、别国等;她们的命运极其不幸或乱后离散,或被君主遣返;被杀或被迫自杀;被迫迁徙他乡;被君主当作礼物赏赐将领、大臣.战争、动乱在她们内心刻下了永生难忘的痛苦,她们的际遇是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87.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处于社会的中心,有着至高无上、专断一切的地位,被人们视为天下的楷模与表率。君主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社会风俗的变化,而且对国家兴亡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考察中国古代历史可以看到,君主行为通常反映出其道德素质,故君主道德素质攸关国家盛衰。君主通过各种方式树德,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于国运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王珞珈 《领导文萃》2013,(11):68-71
在政治制度尚不完善且群雄竞起的古代社会,暗杀是夺取权力或者排除异己力量的重要手段,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古代政坛都不乏流传至今的暗杀事件。在尔虞我诈的政坛,作为极端手段的暗杀屡见不鲜。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就说,一切手段都服从于目的需要。在其著名的《君主论》中,他认为欺骗、计谋、叛变、伪誓、贿赂  相似文献   
89.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君主制虽绵延了数千年,但君主并未完全获得一种彻底凌驾在各阶层之上的决策力量,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权力隐性制约,其中主要有来自君主个人能力、敬天思想的制约。这一系列隐性制约扮演了限制君主专制的角色。所以,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并非严格意义君主专制,而是介于君主立宪和君主专制之间的一种特殊政体,是一种有别于西方君主专制的君主统治。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