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50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189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以往以两军对垒为纲的中国哲学安之研究,几乎得出了大部分重要的中国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的结论。从这个结论看,中国哲学史没有多少可以令人兴奋的地方。显然,这种方法和观点有着很大的片面性,且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摆脱唯心主义和唯物王义斗争为纲的教条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了长定的发展。从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到的代思潮的研究,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到周易研究,以及大晏的空粮学、文献学、出上文物研究(特别是马王堆帛书)、刘6籍的重新整理和重新注释,使人蕾到中国哲学实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哲学安有其特殊地不文拟在…  相似文献   
32.
周质平 《中外书摘》2008,(10):15-17
胡适一生最为人所乐道的一件事,既不是他的实验主义,也不是他的哲学史、文学史,或小说考证,而是他的婚姻。他和江冬秀的结合,是个典型的“父母之命”。然而,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却又是向“吃人的礼教”抗争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33.
在处理德性和知识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德性置于一种主体地位:儒家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道家则经历了从知识与德性的对立走向知识服务于德性的过程,佛家通过"转识成智"来化解二者的对立.这种德性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偏执.  相似文献   
34.
从先秦到汉晋是土家族处于民族形成的过渡时期,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在群己关系上的"质直好义",在天人关系上的"俗好鬼巫",在古今关系上的"我思古人",在族群关系上的"务在救时";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抱才而隐,乘机见用"的哲学家蜀才,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以社会实践需要释易,重视实效、适用,以分析卦爻象启示社会,凸显自己的政治情怀。  相似文献   
35.
36.
20 0 2年中国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 ,着重研讨了“船山学与现代文明”这一主题 ,所发表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具有五个特点 :宏观性、时代性、创新性、开放性、广泛性  相似文献   
37.
刘曙光 《云梦学刊》2006,27(4):9-12
在中国,西学东渐之前,文史不分家,做学问也不重分类,一个学者治学可能涉及诸多领域。如,梁启超自言于文史两样都有兴趣,而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种传统影响至今,很多学者涉猎仍然很广泛,如,季羡林、李锦全等一些老一辈的学者,他们都谦称自己为“杂家”。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术界总是将思想史与哲学史混同起来研究,于是有上世纪80年代《哲学研究》发起的思想史与哲学史关系的讨论①。近十多年来,思想史与文学史、学术史又纠缠在一起,于是,近些年来关于思想史与文学史、学术史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38.
本文试图通过对冯友兰先生的中西哲学史比较研究思想的分析,揭示出其从求异到求同,进而会通中西,建设未来哲学体系的构想,从其思想中透视出我们对待传统哲学和文化应采取的态度、立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39.
哲学以反思为其题中之义。这种反思同时应不断指向哲学研究本身所涉及的有关前提。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研究的前提首先与文献材料的考释、梳理相关。后者是一种非常基础性的工作,没有扎实的史料功底,哲学史的研究将成为空中楼阁。但除了上述方面之外,中国哲学研究还牵涉哲学与哲学史、中学与西学、形上与形下等理论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定位,同样构成了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就后几个方面谈一些看法。一、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学说、体系,这些学说和体系在哲学史的研究中往往主要被理解为历史的…  相似文献   
40.
葛兆光 《文史哲》2006,6(3):48-60
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叙事脉络,大体来自三个不同的“系谱”,它们仿佛考古中的三个“堆积层”,分别是:(一)古代中国的“道统”,(二)近代日本“支那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史”框架下的中国思想清理,(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叙事。这三重叙事方式,在一种很有意思的结合下,确立了直至如今的中国思想史基本脉络,并且越俎代庖地充当了思想世界的“历史”。在这一思想史叙事逐渐脉络化背后,有一种发掘精神资源和思想传统,为当代重新树立“统绪”的意图。可是,这样的叙事脉络忽略了古代思想世界具体的历史环境、政治刺激和社会生活,也使得中国思想史常常出现后设的有意凸现或者无意删削,并且由于脉络化而线索变得很单一。因此,新思想史研究,应当回到历史场景,而在思想史与知识史、社会史和政治史之间,也不必人为地画地为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