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21篇
  免费   1087篇
  国内免费   173篇
管理学   5353篇
劳动科学   328篇
民族学   1189篇
人才学   947篇
人口学   234篇
丛书文集   9493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2094篇
综合类   14401篇
社会学   2841篇
统计学   1000篇
  2024年   410篇
  2023年   1542篇
  2022年   570篇
  2021年   785篇
  2020年   770篇
  2019年   636篇
  2018年   293篇
  2017年   506篇
  2016年   831篇
  2015年   1201篇
  2014年   2570篇
  2013年   2069篇
  2012年   2218篇
  2011年   2606篇
  2010年   2361篇
  2009年   2348篇
  2008年   3179篇
  2007年   2234篇
  2006年   1880篇
  2005年   1823篇
  2004年   1380篇
  2003年   1299篇
  2002年   1167篇
  2001年   1270篇
  2000年   890篇
  1999年   360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51.
52.
《晚晴》2020,(2):99-99
"国家危难之时,我们老年学员也要积极行动,疫情抗战我们不能冲在一线,但是可以尽一点绵薄之力,我提议组织一个爱心捐款活动,给抗疫一线捐款……""我捐200元,我捐100元,我也捐200袍班的微信群里,学员们自发组织为前线捐款。  相似文献   
53.
54.
风险社会的到来及其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是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无法回避的现实境遇。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风险,需要积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存量,而要累积社会资本,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是必然选择。当下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通过强化法治教育、转变治理模式、完善相关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法治建设等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奠定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55.
陈家明  蒋彬 《民族学刊》2020,11(5):120-126, 159-160
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学界目前主要就体育现象本身进行对比或论证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而缺乏符号学这一简约方法的深层次解读。国家认同是各种象征符号的集合。体育是一种天然的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含义。因而从符号学视野探究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核心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体育的物源符号化、自然寓意、伴随文本意义、元语言解读、共同记忆塑造功能,有力促进现代国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清体育符号的标出性历史反转趋势,采取适当宽幅的文化选择,加强体育元语言的解读,充分利用体育符号媒介作用,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强化中华“多元一体”认识,厘清国家政治边界,从而有力促进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56.
案例小萌,某大学四年级学生,成绩优异,曾获国家奖学金。在一次校园招聘会现场,她到职业咨询展位前,与职业指导师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她突然无法控制情绪,哭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小萌说,她曾在一家研究所实习了两个月。其间,她觉得自己与带教老师、同事相处得不好,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工作她以前没接触过,屡次被否定,因此感到工作成就感较低.  相似文献   
57.
法治化进程与城镇化运动在彰显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问题上,具有同构性和互动性意义。法治中国语境下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三个维度,分别与城镇化运动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关系。城镇化运动一经与中国特色的法治精神相结合,必将给新城镇(市)人的个体生活和公共生活带来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等现代性文明因素,从而有助于国家和政府对城镇化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8.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契合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违反这一要求的表现之一就是资源从生产率较高产业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低产业部门,导致整体生产率下降,即产业结构调整出现"逆库兹涅茨化"问题。梳理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脉络,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中国"逆库兹涅茨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城乡分割与服务业扩张两个理论视角,可以概括分析出引发产业结构"逆库兹涅茨化"风险的潜在原因,以提出防范"逆库兹涅茨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