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22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1.
论严复对国民“恶根性”的批判与改造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末改造国民性思潮中 ,严复首次提出了国民“恶根性”问题 ,本文从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改造方法等方面对戊戌时期严复关于国民“恶根性”的批判与改造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 ,严复站在中西对比的高度对国民“恶根性”表现的分析只是对国人中某些阶层、群体存在的“恶根性”的批判 ,对其形成原因所作的探讨则是比较深刻的。他主张改造国民“恶根性”从改造传统教育着手的思想虽然只是站在传统经济结构、政治文化基础上的反传统 ,具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但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22.
文革之后,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恢复与重建成就卓著。这与对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论进行有效的改铸大有关系。这包括“指导思想”层的史实性考察,也包括现代文学多元格局的认定,更是指现代文学主题面的思想性提炼。有些研究者带着新时代思想启蒙者的自信与勇毅,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贯通主题提炼成“改造民族的灵魂”,这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所进行的大胆的改铸及修正,但似乎不能在现代文学史现象研究中得到流利的贯彻、后来迅速流行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观念与此正相呼应。这一概念最为引人注目也最容易引起非议的,不单是它对“五四”的意义强调不够,而是对中国新文学的“新”的传统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确认、匡定中国新文学学科基本格局当然有许多角度,但其主脉应是寻索贯穿其整个历史的新文学传统的确立、定型及基本完成的过程。新的文学传统的形成自当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这一传统面临巨大的历史冲击和变更便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综结。  相似文献   
23.
国民是指拥有一国国籍、一定数量的个人财产和个人意志自由的生命个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隐藏在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之表象背后,对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确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民族普遍行为方式的选择起支配甚至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隐性文化场。国民素质是指由该民族具有的特质所规定的活动能力及其状态。国民性改造是由国民性批判、理想国民目标模式的设计以及国民的国民性改造途径三大部分所组成。  相似文献   
24.
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视野中的国民性及相关概念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是指拥有一国国籍、一定数量的个人财产和个人意志自由的生命个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隐藏在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之表象背后,对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确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民族普遍行为方式的选择起支配甚至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隐性文化场。国民素质是指由该民族具有的特质所规定的活动能力及其状态。国民性改造是由国民性批判、理想国民目标模式的设计以及国民的国民性改造途径三大部分所组成。  相似文献   
25.
研究指出,在过往以晚清和民国为背景的武侠电影中,西方与东方往往被设置成邪恶/善良、殖民/被殖民、压迫/反抗这样极端对立的二元模式,西方是中国人最大的对手和敌人。但是在“黄飞鸿”系列中,徐克摒弃了既有了民族主义思路,而把叙事重心放在了“国民性批判”上面,随之而来,黄飞鸿对手的类型以及对手身上所蕴涵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6.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胡适、罗隆基等人发起一场要求“人权”与“约法”的运动。学界一直以来大都视之为中国学人争“人权”的运动。然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视野下,“人权”、“约法”本为其题中要义,其时中国学人相关诉求的背后,更是他们之于现代国家的理解和建构规划。在这一意义上,他们批判、重建国民性,亦是为现代国家准备相应的国民性基础。因此,这场“人权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和现代国家公民自我确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到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系脉之中。  相似文献   
27.
孙杰 《兰州学刊》2007,(10):63-6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重视人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的结果。当前,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为了进一步解放人和开发人。五四时期思想家们通过国民性改造的途径,试图重塑现代新国民,培养兼顾社会责任的个人,对我国当今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8.
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上,启蒙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先驱者们在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借助"民主"与"科学"这两个口号,以"启蒙主义"为思想资源,以"为人生"为理论建构,以"改造国民性"为艺术追求,进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新文学的启蒙主义并没有遵循西方启蒙主义文学运动的"自我教育"和"理性节制"原则,而是以大量西方语汇遮蔽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入世"理想,最终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用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29.
今天晚上十点从杨玉圣教授所主持的学术批评网上得知晓芒师原先的三部著作《灵之舞》《人之镜》以及《灵魂之旅》首次结集, 2005年 1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题为《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颇为欣喜,可惜手头一时没有,但是分别的三部书我是有的(晓芒师送的),而且曾经读得很熟,只不过很遗憾没有写出什么文字。尽管如此,在我心中还是一直有一个观念的,这就是我认为晓芒师的视野已经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达到了人性批判的高度。记得前年还在复旦的时候,一位朋友问我有什么打算,我说我一直在想写一本书,书名是《从鲁迅到邓晓芒》,当时…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国民性问题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和林语堂的《中国人》进行简略分析,就他们在国民性批判问题上的立场、价值取向、具体观点等方面的差异作比较,试图以此来了解和把握当时关于国民性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