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22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革命任务 ,决定着国民性改造既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又成为一个阶级政党历史价值的衡量标准。改造国民性的艰巨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肩上。中国共产党改造国民性的历史进程 ,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奋斗历程 ,从而也是迎接 2 1世纪新经济之机遇和挑战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2.
近代日本人评说中国国民性从研究方法的角 度可分为研究“文章文化”式、走马观花 式、长期观察“生活文化”式三种类型,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又可区分为“左、中、右”三种 视角。他们较为集中地分析了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家族主义、守旧观念、重视形式、福禄寿 的功利生活、文弱和平、矛盾特性等特点,还对中日国民性进行了对比,尤其是以日本人的 “认真”比照中国人的马虎。日本人的中国观对鲁迅等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3.
44.
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思潮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近现代,面临国家百疮千孔的现实,以严复、梁启超以及孙中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寻求救国之道,曾兴起了一股国民性改造的思潮。  相似文献   
45.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和《祝福》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表现为两者是完美的合璧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与祥林嫂分别是封建社会男性民众和女性民众的代表人物 ,两者交相辉映 ,具有整合封建社会民众生存状态本质和民众国民性本质的意义 ,开掘出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6.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害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7.
鲁迅对<阿Q正传>的较低评价长期以来遭到了遮蔽.该文抉发有关文学史实,从创作主体自我评价、史家评述两方面证实了这一问题,并进而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及其对20世纪文学的客观影响.该文认为,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五四启蒙文学之所以陷入客体化、非人化的写作误区,既是启蒙宗旨与国民性批判表述模式之间固有的缝隙所致,也与儒家传统的君子哲学深有关联.这一局限深刻地制约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8.
鲁迅小说中呈现出一系列"后封建语境"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纷纷走向幻灭的命运演绎中,鲁迅对时代、社会,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9.
张伯苓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他的德智体并重的德育观改变了我国20世纪初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把更新民德、完善人格等视为国民性改造核心的局限性。针对当时中国的五大弊病——"弱""愚""贫""散""私",他倡导并践行"公""能"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化能力"的人才。张伯苓从"南开"教育实践中践履改造国民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被誉为"中国近代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50.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