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337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769篇
社会学   7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 毫秒
991.
张彦远对谢赫"画有六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诠释,如论及"六法"及其相互关系,引入了"立意"这一概念;揭示了书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对绘画按照古今与题材进行评述;并由绘画论及画者。在绘画功能上他主张人伦教化与怡悦情性并举;在绘画品鉴上他提出了"五法论",以"自然"为最上。  相似文献   
992.
清议传统在中国古代形成较早,是民众向往清明之政的心理反映。从汉魏六朝至宋元明清时期,清议现象一直延续在社会政治和士人心目中,并对古代政治体制、士人风尚、民族文化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3.
从潘玉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出发,探讨潘玉良最常使用的创作载体和艺术表现手法,具体从潘玉良的自画像、人体画和彩墨画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重点是潘玉良艺术创作的思想文化渊源、潘玉良艺术作品的中西融合的美学取向,并在积极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潘玉良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自画像、人体画和彩墨画等不同艺术表现方式的作品在构图、造型、表现手法和透视法则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她独特的观察和表现事物的方式,得出更具专业价值的研究新成果。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和体系的演进与中国整个社会的演进是同步的。从伏羲画卦开始,它大致经历了上古《三易》和《周易》两个阶段,而上古易卦的演进,正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初步形成和完备的关键时期,上古易学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根据上古《三坟易》和古代神话传说,该文认为上古易卦思想的演进,对我国古代先民由"氏族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起到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庄子》里有许多比较鲜明的士人形象,其代表性的形象是孔丘与老聃,此外,还有自我形象——庄周和惠子诗人形象。这些形象大多寓多种性格于一身,又在一身中把多种性格合理地统一起来。《庄子》士人形象的成因大致有四个方面:《庄子》士人形象的产生根因于时代。时代思想和时代文化思潮成为《庄子》的士人形象的根因;《庄子》的形象是汉语发展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庄子》的士人形象也是文学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996.
正2014年7月2日,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在大连艺术学院举行,我系服装设计专业2011级服装专业黄志鹏、符景年同学的服装设计作品《画中的回忆》在大赛决赛中一举荣获服装成衣设计大赛"金奖"和单项服装。  相似文献   
997.
“谪仙”原是道教对于被谪人间的神仙的称谓,但是这一道教称谓在唐代士林中也被普遍借用。这一现象的出现表面上是唐代士人道教信仰的反映,实则缘于唐代士人对于“谪仙”边缘品格的共鸣,使得处在主流和社会中心之外的大多数士子们在失态失意时,还能得到心理安慰。  相似文献   
998.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颜氏家训》是一部流传广、影响深的家训名著。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此书当作是一部传授望子成龙术的家庭教育的开山之作,后人对此书的研究也多偏重教育学的视角。本文立足详实的文献资料,主要从士风及学风两个方面对《颜氏家训》的社会批判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而从一个侧面比较充分地发掘了《颜氏家训》的思想史意义。颜之推对不良士风及学风的揭露和批判,体现了他对社会公共利害的关怀,从这一点考察,他是体现士人传统品格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999.
财婚风尚就是把金钱财物作为缔结婚姻的必要条件的习俗或风气。唐代财婚风尚造成了贫穷的有美才的少女难嫁的社会现象。贫女与寒门士人共同的生存境遇和生存体验是贫女诗在晚唐应运而生的内在的心理原因 ,财婚风尚对贫女的不公正与科举腐败和政治黑暗对寒门士人的不公正是贫女诗产生的外在的社会原因。贫女诗具有晚唐穷士之诗的典型特征 ,风格激切深婉 ,语言清丽浅俗。  相似文献   
1000.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与院体画(或称作家画)相对的文人画或士人画体形成于北宋.北宋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在创造了"文章之余事"的"以文为诗"的宋诗体;同时也以书画为诗余,创造了以诗为画的"墨戏"一体.以苏轼为领袖的文人画群体超功利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活动,使"墨戏"形成北宋的士人画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