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4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46篇
管理学   392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150篇
人才学   9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519篇
理论方法论   408篇
综合类   4790篇
社会学   485篇
统计学   56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393篇
  2014年   736篇
  2013年   502篇
  2012年   511篇
  2011年   562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552篇
  2008年   640篇
  2007年   528篇
  2006年   434篇
  2005年   367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法国著名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是一篇清新优美、平和亲切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的乡村冬季,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有着缤纷迷人的色彩,极富诗情画意。从审美的角度再来欣赏这篇短文,确实可以给人带来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62.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63.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探索管理理论的道路上 ,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这与我国传统管理有不谋而合之处。宗法伦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重人伦、重道德为特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管理理念。实际上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管理 ,而人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地域性 ,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 ,中国企业管理所应做的 ,就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在西方有用的管理科学体系中注入宗法伦理的有效成分 ,从而整合出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4.
论南朝宋齐时期的“士庶天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宋、齐两代士庶之间的公事、私事往来与通婚等方面情况的分析,认为宋、齐两代士庶之间已经开始往来、通婚。其原因有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通常用来证明士庶不往来共坐的七个例子,认为其中大部分并不适用于证成士庶分别。文章的结论是:宋、齐两代士庶之界限正逐渐趋向于模糊、淡化。  相似文献   
65.
传统上西方人为小说辩护的理由是它“更富于哲学意味” ,中国人的辩护理由是它“有可观之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小说的功能正在补正统文化之缺 ,后一种理由更符合实际。文人大规模地介入小说活动 ,使小说成为沟通各种文化的公共领域。 2 0世纪以后 ,西方出现了将哲学“非中心化”的主张 ;从鲁迅开始 ,中国现代小说摆脱“历史癖” ,强化了批判精神。当代小说仍应发挥传统 ,沟通文人的批判意识和民众智慧 ,采取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66.
五代时期是一个分裂混战的时期,战争经常发生。后周与北汉之间进行的高平之战,在五代史上并非一场大战,但它却是五代史的一个转折点,意义非常重要。本文对高平之战的缘起、双方胜负的原因以及战争的意义作了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7.
本文立足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文本,对这篇小说蕴含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恶和不公进行批判,也不是对主人公的不道德的艺术观提出批评,而是揭示了人性中的永恒矛盾,这就是人的世俗常情和艺术的超越精神的矛盾.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而使矛盾双方得到了调解,完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悲剧.文章最后将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意识从古今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8.
"儒法合流"是贯穿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文化模式,其理论先驱虽然可以追溯到先秦,但进行系统阐发并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董仲舒.董仲舒以儒生的身份出现,但他的儒学却包襄着阴阳五行的外衣,渗透着法家精神,所以就实质而言,董仲舒对儒学作了法家化改造,完成了学术对政治权力的依附.这一改造,主要包括对大一统条件下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崇和对士的体制化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69.
郭绍虞的<诗话丛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诗话形式论述诗话之体的著述.<诗话丛话>对数以千计的中国诗话进行了系统的总体研究,以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零散杂芜的中国诗话之话予以梳理,使之体系化、类别化,不愧是诗话研究的拓荒之作,对诗话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70.
刘亚斌  郭赫男 《兰州学刊》2008,(6):139-141,53
自王国维提出“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以来,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至今争论不断。从中西文化融汇的角度去梳理这段色彩斑驳的学术历史,对于深化当前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