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井上厦先生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日本笔会第14任会长,创作了诸多小说和戏剧作品,其中话剧作品《与爸爸在一起》常年上演并被搬上银幕,深受广大观众喜爱。2004年6月,井上厦偕同加藤周一、大江健三郎、小田实、泽地久枝等九位贤达,共同创建了"九条会"。该组织是一个民间和平组织,呼吁日本国民维护和平宪法,反对保守势力修改宪法第九条,并为宣传该会的和平主张付出了很多精力。井上厦非常重视日中文化交流,是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界的老朋友。2010年4月9日,他在镰仓近郊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6岁。为示悼念,谨将小森阳一写的悼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13.
在东西方宗教文化背景的语境中考察夏目漱石的作品,可以看到宗教文化对其创作方面的重要影响。夏目漱石作品中多展现出的宗教情结虽然看起来互相矛盾,但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一方面他对神佛的偶像崇拜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又对宗教的伦理超越思想进行了赞颂,认为宗教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夏目漱石对于基督教的态度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嬗变过程,内心呈现出极端的矛盾,他反对宗教中的偶像崇拜及形式主义,憧憬宗教的道德伦理和超越思想。夏目漱石关注宗教主要是出于"生存困境"和道德上的探寻。基督教宣扬真、善、美,道德、良知、宽容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正契合了他的文学理想。他的文学真正地追问人的生存状况,希望从宗教中能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意义在于超越生存困境,塑造崇高人格,提升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意义上关系隐微,但又不可小觑,他们思想上、文学上的异同取决于客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主观(知识分子的禀性)两方面因素。从客观上看,“自下而上”的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的轻率性分别构成了“当事人”身份鲁迅和“后来者”身份的夏目漱石的文化背景。从主观上看,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的禀性使得他们都经历了心理的挫败,不同的是,鲁迅仍以飞蛾扑火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的搏击中,而夏目漱石则步入心灵的禅院,以期在静思默想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老庄所开创的道家文化传承的重镇,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曾受到陶渊明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鲁迅、夏目漱石的诗文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夏目漱石赞赏陶渊明的出世思想,鲁迅却每每提醒人们注意陶渊明金刚怒目的入世情怀,这与鲁迅、夏目漱石性格不同有关系,更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美弥子是夏目漱石在小说《三四郎》中着意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她虽然从小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勇于追求自我,但是最终仍旧无力抗争现实,而选择了精于算计的婚姻。夏目漱石旨在通过描写日本近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来传达对彷徨于东西文明之间女性的焦虑,意在批判肤浅的文明开化必然导致自我意识的沉沦。  相似文献   
18.
《哥儿》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日本传统教育制度的正直纯粹的青年“哥儿”的形象,极具人格魅力,是夏目漱石自身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夏目漱石自小深受汉文学的熏陶,有雄厚的汉学基础,虽然他大学里学的是英语,又有过留学英国的经历,但都没有动摇过他的根基。他把《左传》等的表现手法用到自己的小说中,丰富了自己的文学,正因为如此,在西方文学的潮流如大河泥沙般倾泻在当今的日本时,他的文学既没有被冲走,也没有被淹没。“中国古典文学是把他引上文学之路的最初最根本磁场”。  相似文献   
20.
夏目漱石的《梦十夜》以梦幻的形式揭示了潜在人类灵魂深处的"原罪"意识、对生的困惑与不安、以及在绝望中的抗争,其中"第九夜"特别凸显这一主题。以"第九夜"为中心,通过分析母子对话,揭示一个母亲的"心像世界"。在"第九夜"中,我们从一种看似"徒劳"的反抗中感悟到:现实虽然是一个非理性的、令人绝望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蕴含希望的混沌世界,如果能从"徒劳"行为中发现蕴含的人生意义,就能够使隐遁在黑暗中的希望之光发生戏剧化的逆转,显现出"徒劳"转为"幸福"的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