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4篇
丛书文集   106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避暑山庄建造的历史 ,与清政府统一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进程 ,即清代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相始终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成后 ,除供清帝和家人避暑、休息和玩赏外 ,主要用于联络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 ,处理边疆大事 ,为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2.
李鸿宾 《河北学刊》2005,25(3):77-79
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  相似文献   
33.
秦汉时期,王朝一统,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文化的自信力由此而生。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①对于秦汉时期而言,文化自信则表现在:其人民对于秦汉文化的文化价值及其文化模式的充分认同和肯定。文化价值和文化模式的形成,则是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乃至文化各个层面合力作用而来,因此,本文旨在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价值与文化模式的形成中,逐步奠定并形成的中国文化自信力。  相似文献   
34.
35.
武沐  冉诗泽 《民族研究》2022,(1):110-125+145-146
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华大一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少数民族对于大一统思想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实际上,在大一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少数民族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魏晋南北朝到辽朝,少数民族在大一统的“共祖异族”理论框架下,以炎黄血脉认同为共识,创建了一个个局部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在金、元、清三朝,少数民族则在“我本中国”的理论框架下,以国家认同为共识,建立了统一(或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其中,以北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创造性地践行了“脱夷统华”理论;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沙陀人凭借“政治正统”完成正统建构;契丹人更是在“脱夷统华”理论中增添了“北极之下为中国”的内容,扩大了“中国”的内涵。金朝建立后,多民族的中国观被创建出来,中国大一统思想开始进入“我本中国”的理论进程。元、清两朝都是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者。这些思想的积极影响,最终铸成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共识。  相似文献   
36.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37.
先秦之际,为谋求建功立业,四方游士纷纷西向秦,助其在诸侯争霸中一统六合,成就帝国伟业.进入大一统专制体制后,士人期许在由自身参与开创的帝国政权内依旧“为帝王师”,这与专制皇权需要士人“从于王”的定位相分歧.最终,士人的“异说”“讥议”“挑战”遭遇帝国“焚书坑儒”的威权回击,从而结束两者在先秦所形成的较为同步的双向期许关系,开启了“道”与“势”“谁寄于谁”的时代.  相似文献   
38.
明杂剧社会背景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初在建立新的大一统社会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汉民族整体力量和同时出现的经济恢复、社会安定的局面是宫廷北杂剧繁荣的前提和条件,而中叶以后社会意识由整一向多元化发展,宫廷杂剧的衰亡和文人南杂剧的崛起,其根本原因最终还应归结到大一统政制动摇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转化和社会浪漫思潮上来。  相似文献   
39.
大一统是《公羊传》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文王之正是大一统的内核,包含三层含义,对《公羊》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其现实批判的根据。大一统有文王之正的理想性一面,也有尊王的现实性一面。面对春秋战国的社会现实,《公羊传》的大一统以实与文不与,实际肯定诸侯的专杀、专讨、专封,将大一统的希望寄托在齐桓公之类的人物身上,带有否定分封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0.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内容:“大一统”的地理观—天下观,“大一统”的政治观—政治一统,“大一统”的思想观—思想一统和“大一统”的民族观—华夷一统.数千年来,“大一统”理念根植于中国各民族的心灵深处,得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的一致赞同,形成了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思想和文化上的“大一统”始终存在于历史上各种类型的王朝之中,这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一统”的中国是古代各族人们认同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