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39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孔子对“道”的理解和阐述包含三个方面:人道、天道和仁道。其中人道着重探讨人特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道德性;对于天道,孔子采用了“负的方法”论述其重要性,并将宗教情感化的“天”与客观存在的“天”两者有机地加以结合;而仁道则是人道与天道相互交融的体现,是“承天道以扬人道”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庄子哲学的阐发,王船山发现天道是一个充盈未决性与不确定性的浑沌系统。在保持自身的浑沌无定与开放性的同时,这个系统为人的自由思想与行动预留了巨大的空间:人本身因其对世界演化过程的参与,而不再是宇宙的被动造物;相反,世界的进程由于有了人这一不可或缺的参赞者,而将自身提升到新的层次。“无体之体”乃是天道的本性,它揭示了天道秩序的两个维度,即造物无物与有物自造。故而天道作为“没有造物主的创造性”,似乎是使动者,但这个使动本身仍然不过是引发事物的自我创造的自发性本身。  相似文献   
103.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经典著作,它用理性的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辩证地整合,担负起“道术将为天下合”的历史重任。《黄帝四经》提倡“隆礼重法”,强调“法主礼辅”,并构筑厚重的“天道”理论基础。《黄帝四经》的“天道”是对前此“天道”的扬弃,主要从“自然之天”“宗教神格之天”“哲学之天”“社会伦理之天”“法制之天”五个角度对“天道”进行演绎,层层推进,深刻地阐释其“案法而治”的主旨。《黄帝四经》的“天道”彰显着“理性”的光辉,充满自然法的内蕴,同时为人为法之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于当下转型之际的“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本文考察明末黄宗羲和王夫之理气观,试图管窥理学晚期之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因为理气观是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本文只选取了两人对《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即一般所说的《知言养气章》的解释为研究对象,兼顾一些别的文本。文中比较讨论了两人的理气观。黄宗羲是心学传统下的理气一元论,从人的角度来看,强调连贯性;王夫之是基于天道大易的理气一元论,从天的角度来看,强调统合性。两人代表了理学晚期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而且都对朱子学传统下的理气观有所反思,影响了后世的儒学。  相似文献   
105.
乔燕艳 《四川统计》2012,(10):25-26
70年代生人,似乎总那么踏实沉稳,许凡,就是个这样的人。他是首届全国烹饪艺术家,中国烹饪大师,现任成都睿峰·名荟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成都、上海都设有饭店,实现了从“做菜”到“做事”,从一线人到管理者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6.
孟荀新论     
陈强 《社会科学》2005,(12):81-85
“欲我”是生命进化之流的“现象界”,“仁我”是生命进化之流超脱“现象界”而达到的“本体界”。所以,“仁我”才是真正属于人类的自由,用“欲我”与“仁我”可以重新阐释孟子和荀子思想中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7.
一、"民胞物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智慧人类源于自然,是自然生命体的一部分,本能地同自然有一种亲近感与和谐一致性.人类与宇宙的这种一体性,是人类信仰本性的根源,是"万物一体"、"民胞物与"这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智慧的心理文化基础.在古人眼里,天、地、人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人类的使命不是盲目的征服自然,而只能是"参赞化育",即参与到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行中,求证至上的天道,反映、参悟这一巨系统,让自然万物包括人类按照天道自动自发的"化育",人类和自然建立一种完美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08.
109.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0.
"替天行道"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所奉行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内涵不仅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具有独特的时代性,而且在小说中也发生着由"侠义"向"忠义"的变化。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这一变化体现了"天道"与"天命"观念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