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39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获得审美意义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最初的神之到天命之,再到天道之,的审美意义日益凸显。在神之中,虽然包含着一个人赋予以意义的事实,但人并无此自觉。在天命之中,这一人赋予以意义的过程已经很明显。与天命之间的象征关系,具有一种潜在的审美关系。随着天命之中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性因素的弱化,这种潜在的审关意义逐渐显现出来。在天道之中,既是天道的客观显现,同时又是现道之人的主观发现,而这种天人合一的过程又是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过程,这时和美才对应起来,成为审美之。  相似文献   
8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但正是因为我们太过熟悉,因而也把它的含义与对它的误读当作理所应当之事.笔者认为,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不同角度,我们能发现这句话背后巨大的古今之别.  相似文献   
83.
《淮南子》中圣人的政治品格表现为:清净无为,顺道而行;修养心性,反求诸己;处静节俭,需求有度;警戒谨慎,深谋远虑;亲人爱民,造福天下;志向远大,心胸宽阔.圣人政治品格对当代的启示是:“因循应变”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修养心性是成功的内在要求;节俭美德永远不能丢;忧患意识是卓越的政治智慧;以民为本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志向远大,心胸宽阔是政治家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84.
庄子对自由有着情有独钟的追求和向往,以他独特的视角来看,自由的实现要处理好这样三方面的关系:首先,处理好人与"天"的关系,只有顺应天道才能借天势而成,臻于自由。其次,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只有明了了自我的内在需求和价值,不以他人是非评价为导向而追求来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最后,只有取消了自我与外界的封界与对立,不以自己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才能顺万物之性,真正合同于天,实现自由。  相似文献   
85.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命题中:一是“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这可以理解为张载给“性”下的定义;二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这是张载“性”论的主要特点;三是“性即天道”,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张载“性”论中的体现;四是“性率天地”,这是张载人性学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言意之辨的方法论意义与宋明理学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明理学“摆脱汉唐,独言义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它的“新”既体现在“理本论”的哲学形态上,又体现在思维方法上。而之所以能够从“本然之全体”上实现为“性与天道合一”的本体论哲学范式的理论建构,则集中体现在“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的综合运用上。在“体用一源”、“理一分殊”和“存天理”的原则下,以“言意之辨”所蕴涵的“得意忘言”经典解释方法和“圣人体无”的本体直觉方法以及“辨名析理”的逻辑方法,解读儒家经典,重构儒学体系,弘扬儒学精神,则是理学家之所以能够超越汉唐而实现综合创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7.
《周易》在西汉经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原因是它为西汉思想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贡献,满足了当时社会重建秩序和价值的理论诉求,此贡献通过天人之道的建构体现出来。西汉易学天人之道的建构思路是,先将易道理论阴阳五行化,通过以卦象为媒介的宇宙图式表达新的天道观;再依据天人同气、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的理论模式,为人道提供来自天道的权威依据。这一天人之道的理论系统,因其整体性、孕育性、延伸性特征,催生出其他新的学说,对汉代以及后来中国民间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座独特的高峰。  相似文献   
88.
王夫之主张将天道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统一起来,而《周易》也正因为能够体现此种理念,得以成为他构建其天道观的理论依据。在论及五行时,他一方面清除了前人以“五行”学说对《周易》的附会,对该学说所表征的世界图式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又根据“乾坤并建”的易学原则改造了传统“五行”学说,凸显了其作为价值本源的意义,为儒家的道德学说提供了形上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
岁末感言     
沉甸甸的日历一天被撕去一张,到了岁末,只剩下薄薄几页,瘦得差不多只剩下一副骨架子在风中飘摇。任何的厚重都不堪岁月的磨砺,多少有些令人怅然。可这也是盘点一年来时光的最佳时间啊!打点四季,再看行囊,岁末的衣袋里,竟然装满了收获!无疑,岁末是丰收的季节,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那些勤勉的人永远会被垂  相似文献   
90.
孔子对“道”的理解和阐述包含三个方面:人道、天道和仁道。其中人道着重探讨人特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道德性;对于天道,孔子采用了“负的方法”论述其重要性,并将宗教情感化的“天”与客观存在的“天”两者有机地加以结合;而仁道则是人道与天道相互交融的体现,是“承天道以扬人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