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林庚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楚辞学专家,他毕生与楚辞结缘,从20世纪50年代出版《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到80年代《天问论笺》问世,楚辞可以说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他的这两部著作凝结了数十年心血,是他潜心探索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72.
天问     
王蒙 《老年世界》2006,(3):23-23
  相似文献   
73.
诗词书画     
《老年人》2010,(12):42-43
满庭芳·谒屈子祠 李东岳 水拍长堤,山横远黛,屈祠肃穆清幽。香烟缭绕,景仰在心头。《天问》《九歌》骚赋,“楚辞”体,享誉全球。牌坊上,描金塑像,碑碣旧题留。悠悠。千古事,怀沙报国,万代清讴。看将相王侯,几许嘉猷。今得和谐社会,缅先哲,角黍龙舟。群钦颂,高扬求索,特色耀神州。  相似文献   
74.
天才的文体不过是天才“自己”的一种说话方式 ,是天才发乎于心的性灵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文体即人。而有着永恒价值的东西总是隐在文体现象的后边 ,这就是人的存在。本文将通过对屈辞这种文体的体裁、语体和风格等三个层面的剖析 ,来解读屈子的内心世界 ,从而树立起屈子高大而光辉的形象  相似文献   
75.
本文首先论述了《天问》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屈原的理想情操,进而从总体上阐释了《天问》这首千古奇诗的思想内容。作者意在说明,《天问》反映了屈原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点,表现了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站在时代前列的勇气,并提出了“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的反“天命”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76.
天问》中的"爰",王逸注为"於也",人们习而不察,但这个解释实际似是而非。因为《天问》是以质问的方式行文,疑问代词成为全篇语法的结构主体,其中"爰"大半充当疑问代词,表示谓语动词的行为方式,作状语,构成全句的疑问形式。  相似文献   
77.
释《天问》之"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开头有关“天”的追问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笔者认为 ,《天问》有关“天”的追问是对楚国远祖及其光辉历史功绩的追忆 ,其中涉及的楚国远祖有颛顼、重黎和羲和等 ,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开天辟地”、“东南何亏”和“历象日月”等。  相似文献   
78.
<天问>中保存了较多的夏、夷集团的史料,全面地反映了五帝时代中期至夏初两大集团的关系是权力斗争和交流并进的:在夷夏斗争中.包含着婚姻等和平方式的交往;在婚姻关系中.也蕴含着斗争和利用,并非以往学者所说的单纯的武力斗争.<天同>仅千字之文,全面记裁了这一时期东夷、华夏集团联盟间的重要史事,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79.
本刊编辑部 《阅江学刊》2012,4(2):149-F0003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相似文献   
80.
根据《凡物流形》等出土文献关于月亮循环往复变化的记载,"死则又育"的具体含义是指月亮的升落、晦明、盈缺的变化。从出土战国文献用字情况看,"后帝不若"的"若"可读为"赦",意思是宽宥、赦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