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12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铁骊族称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唐朝置铁利部,渤海置铁利府,辽朝置铁骊国,民国置铁骊县,新中国成立后置铁力县,后改铁力市。铁利、铁骊、铁力等不同称谓,都是铁骊(利)人以农业经济为主,从事耒耜耕、耦耕、犁耕的文化遗存。“利”是“犁”的古文,“力”与“丽”通,“力”一人一耒耕地,“丽”两人两耒耕地,“骊”是“犁耕”时代的写照。今铁力地区,各族人民自古就以农耕经济为主,兼渔猎经济。今铁力市及其周围地方,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唐代铁利部、辽代铁骊国中心位置,是铁骊族居住之地。  相似文献   
52.
称赞语的应答是常用的交际技巧,但是制约应答方式的因素却有很多,要做到应答得体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困难。本文通过分析称赞语应答的语体特征的构成、对称赞语回应的影响和作用,从中找出称赞语回应的共同特征和应该遵守的潜规则,指导人们如何在交际中得体回应别人的称赞。  相似文献   
53.
称赞语的应答行为是语言交际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从古至今,称赞语应答在应答方式、应答原则、应答灵活性上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背后体现的是对于"礼"的重新认识、西方言语平等观的渗入及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54.
文章研究了基差对期货回报率波动性影响的非对称效应及其在期货VaR估计中的应用.以沪铜期货为例的实证结果表明,基差对期货的回报的波动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其中负基差对波动性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正基差.通过与GARCH模型和未考虑非对称效应的SEGARCH模型对VaR估计的效果比较表明,考虑基差非对称效应的AE-GARCH模型更能提高VaR的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55.
文章通过对宁波鄞州庄家溪村的亲属称谓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把村民分成了几个年龄阶段.从夫妻称谓、父母称谓、长辈亲属称谓及平辈亲属称谓入手,分析了浙东农村亲属称谓的演变特点及发生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6.
芈是秦昭襄王母亲的姓, 号芈八子,称宣太后.她是我国正史上第一个临朝听政的女主,"太后" 这个称谓,据说就是从她开始的. 后宫临朝称制, 普遍被称为垂帘听政.一说到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总是最常被人提及, 李翰祥导演的《垂帘听政》(1983年) 更是让饰演慈禧太后的刘晓庆令人印象深刻.其实, 往前追溯, 在漫长的帝制时代,正如朱子彦在《垂帘听政制度述论》中指出的,据不完全统计,临朝称制的女主有40人: 秦国1人,西汉4人,东汉6人,北魏2 人,唐代2人,宋代9人,辽代3人,元代11人,清代2人.  相似文献   
57.
"亲属称谓"类词语是汉语词汇中较为稳定的成员,但是,为了顺应海峡两岸人民的日常交际需求也呈现一定的变化.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与台湾地区的《新编国语日报辞典》"亲属称谓"词条收录、释义等方面的异同后,发现海峡两岸在"亲属称谓"词语的意义、词语的有无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即使对同一个"亲属称谓"词语的释义在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58.
族类称谓的类型、制作及不同时期涵义的演变,反映了民族交往的历史过程,体现了族际政治的结构变化。文章尝试走出自称与他称的传统二分,以官方称谓引入国家对族类称谓的影响,把族类称谓分为自称、他称与官方称谓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从官方称谓与自称和他称的关系出发,整理了封建王朝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后三种背景下我国族类称谓相互转化和发展演变的大致情况,尝试厘清不同时期称谓演变背后的原则和脉络。称谓制作与演变背后,是意识形态、族体政治与民族交往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9.
《左传》的“吾子”“夫子”和“数词+子”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子”“夫子”“数词+子”都是与称谓词“子”有关的结构,对它们的考察有助于得到对“子”的性质、特点的更为完整、清晰的认识。从《左传》(并结合其他材料)看,“吾子”是“子”的派生结构,专用于对称,它兼含礼貌与亲昵,主要用于平等身份者之间;“夫子”专用于他称,主要用于下称上,是一种尊称;“数词+子”的结构一般用于称平等身份者,可表对称也可表他称,这说明“子”仍是名词,不是代词。  相似文献   
60.
科技英语风格严谨,然而仍有大量模糊限制语存在于科技英语语篇中,体现出了语言的人际功能。文章列举实例,分析了模糊限制语在指称、非人称结构、情态三方面所具有的人际意义,以期进一步深化对模糊限制语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