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2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62篇
管理学   918篇
劳动科学   84篇
民族学   116篇
人才学   174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1455篇
理论方法论   219篇
综合类   3392篇
社会学   625篇
统计学   164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563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496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507篇
  2009年   482篇
  2008年   695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解说系统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是帮助观众理解博物馆展览的重要纽带。本文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解说资源、解说媒介、解说受众等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解说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小样本问卷调查,对赣州市中小学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探讨出教师教学信念对教科书使用频率及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理解、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及自我教学能力评估的信念会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情况.但在对49名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会对教科书的内容、编排秩序等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网购旅游者为调查对象,分析其网评使用习惯及其在网评奖励效果作用下对网络评论效用发挥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网评使用习惯和网评奖励效果都对网评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网评使用习惯的影响力大于网评奖励效果。同时,网评奖励效果对网评使用习惯与网评效应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负向调节效应,它削弱了消费者网评使用习惯对网评效应的影响;但消费者的网评使用习惯不通过网站的网评奖励效果对网评效应发挥作用,网评奖励效果不具有中介作用。可见,在网评使用习惯、网评奖励效果和网评效应三者关系中,网评使用习惯是个独立的影响因素,它并不通过网评奖励效果发挥作用,并且由于网评奖励效果的加入,反而削弱了网评使用习惯对网评效应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对于网评奖励政策的效果,需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不应一味夸大。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调查以内蒙古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109名学生为样本,采取观察和问卷形式,考察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何种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结果表明六种学习策略中,非英语专业学生最常用的策略是补偿策略,最不常用的策略是记忆策略.最后,作者指出本文的教学实践意义:即学习策略的培训应融于课堂教学中,其应用应体现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杨宏建 《南都学坛》2002,22(5):120-120
<正> 在学生干部的使用上,必须坚持充分信任、人尽其才、 激励创新、帮助指导和平等这五项原则。用好用足学生干 部,让他们真正起到老师的左膀右臂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英美英语以极高的速度相互交融,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应当对英美英语的差异于以适当的注意。本文在读音方面归纳了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主要差异,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使用两种英语中共同的部分或差别不大的部分;以及在使用英语时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媒介与社会为人活动之产物,在讨论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社会中人的关系时,就无法避免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性的宏大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海峡两岸媒介无疑都是这个进程的一部分.本文考察了媒介与现代经验的形成、媒体与社会记忆、媒介与消费主义、媒介与公民社会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国内学者一直探讨美国的“毒树之果”理论,讨论我国是否应该建立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在近代的联邦德国,也有证据排除理论,名为“证据禁止”理论,它与美国的毒树之果理论相比,更加注重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探讨联邦德国禁止使用的证据是否有“远距离的影响”,即德国的“毒树之果”是否应当排除其证明力,以期找到该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