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3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3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71篇
丛书文集   1154篇
理论方法论   137篇
综合类   1847篇
社会学   152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赫立环 《职业》2008,(14):65-66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师生的心态对"教和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快乐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使教学活动有趣、快乐,师生双方都感到幸福、愉快,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2.
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孔子标举道德旗帜 ,试图以此恢复三代之礼的权威 ,从而开启了先秦儒家礼学。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归宿 ,以道德自觉为礼的存在前提 ,有德礼并重 ,合德礼于一体的倾向。孔子之后 ,孟子抓住“仁”,且以德改造礼 ,使礼由强制性的社会政治规范扭变为内在的德性范畴 ;荀子择取“礼”,将礼的功用发挥极至 ,并纳德于礼的制约之下 ,从而把孔子礼学引向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这两个看似相反却又有着内在联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等方面的分析,指出由于孔子生活的时代对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阴影,孔子世界观中蕴含着宝贵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34.
孔子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其积极入世的参政情怀和济世抱负决定了他必然关注社会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从其言行中不难发现其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鄙视体力劳动和“富而可求、富国教民”的生产劳动伦理观;贸易自由、“信”以生利的交换伦理观;依“名”配财、“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伦理观;“戒奢尚俭”的消费伦理观等内容,这些观点对后世的经济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但是,这样的“老实型”干部往往因为只重埋头做事,不善声张造势,只重清正自守,不善拉拢关系.而容易“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另一方面。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却存在边腐边迁.  相似文献   
36.
于茀 《北方论丛》2003,(1):57-6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经整理及诸家的考释,现大体可以通读,但尚有于字于义未安,斟酌诸家解释,对其部分字作出重新释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简的含义。  相似文献   
37.
孔子仁学思想强调爱人、克己、崇德,把这种仁学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教师要爱学生,要克制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要修身立德。这种思想对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从而赢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8.
刘明 《学术论坛》2007,(3):8-11
权变和适度是共同构成中庸之道的基本方法论,是不能或缺的。执两用中是实现中庸之道的重要途径,但是,没有权变的执中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中庸;权变是解决仁和礼、情和理矛盾冲突时的重要途径;儒家倡导的道义是衡量权变正确与否的最终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本,阐述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句的积极意义,从而否定了对此句的传统解释。  相似文献   
40.
神韵说三论     
神韵说包括风格论、鉴赏论、创作论,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诸多问题,它多有涉及。其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神韵说始终处于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它博采众长又难以系统化的特点。自然淡远是神韵说的一个侧面,含蓄是另一个侧面.王士祯提倡神韵说,与其创作实践不尽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