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7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8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67篇
人才学   3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523篇
理论方法论   345篇
综合类   2927篇
社会学   270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61.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可以发现一直被视为蔡元培个人的关学思想观点的“美育代宗教”,在近代中国是以美学思潮的方式存在的,在这一思潮中大量的知识分子参与了进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进而揭示出近代美学的转向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2.
佛教从诞生之初,即面临着如何妥善处理宗教间的关系的问题.佛陀圆满地处理了种种复杂的关系,对今日的宗教对话仍有启发.本文试图以<维摩诘经>为中心探讨佛教(尤其大乘佛教)在宗教对话中表现出的两大特色:无诤与圆融,并进一步讨论佛教如何基于自身的理论特色在今日的全球宗教对话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认为实相(真理)是全体展现,世问存在的一切皆有其合理性,一种宗教只有既认识到自身和他者存在的合理性,才有可能趋近最高的善与实相.任何一种存在都既是作为终极意义上的全体,又是作为现实中的部分存在着,共同构成全体.同时,大乘空观可以理解为是对骄傲与固执,或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彻底的治疗.互即互入,这也是诸法平等,心、佛、众生平等的深义所在.这样一种理念--"不二"成为当代宗教对话的重要思想资源.最后,面对现代世俗社会的不舍理现象,如何塑造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生活目标,是各传统宗教、文化的主要课题.也正是在这一维度上,各宗教之间的对话才有可实质性的展开,乃至发展出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63.
在敦煌壁画中有一些具有鹿的特征的鞍马绘画,它们与汉唐以来中原鞍马绘画矫健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如果把汉唐以来形成的中原鞍马比喻成米开朗琪罗的绘画,那么敦煌壁画中的鞍马则是拉斐尔的绘画。在中原鞍马绘画的文化背景中,马是被歌颂的对象,它是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因素,反映在绘画上,是按中原人的良马标准进行细致的图绘;在草原鞍马绘画的文化背景中,神灵是被歌颂的对象,马只是神灵的使者,反映在绘画上,是留意于马身上的使者标志。  相似文献   
64.
本文认为,毛泽东小时候曾受过宗教的影响,毛泽东学习新知识尤其是接触马克思主义后,转而批判迷信,毛泽东对宗教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本文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不能回避宗教问题。对中国宗教文化遗产,应分解其精华与糟粕,批判地继承。共产党员应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坚决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相似文献   
66.
中西宗教文化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言和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对汉民族和北美的大众宗教信仰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了人类心理中宗教观念存在的普遍性并探讨了宗教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7.
宗教社会学范式及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宗教社会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理论范式。新范式是理解美国宗教的框架,旧范式则来源于欧洲的宗教传统。新范式的内容包括理性选择理论、似真性理论和仪式理论。目前,新范式开始运用于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宗教研究,似乎要成为普世性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68.
在一个宗教与人性根本对立的历史时代,《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的爱欲追求,是超越自我、超越历史的人性追求,虽然难免陷入人性复苏与圣职羁绊的尖锐矛盾中。在获悉了克罗德的人生历程、情感交争的信息之后,我们便会豁然明白并确信:克罗德是一个从宗教魔爪中带着满身疮疤向外挣脱的人性追求者,他的爱情追求,是对人性存在的合理肯定。  相似文献   
69.
师傅的葫芒     
刘墉 《现代交际》2005,(1):48-48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 不到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到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是去了。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不必拘束于佛门戒律。  相似文献   
70.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异质的意识形态,两种不同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用。但它们同时又是两种相似点最多的文化形态,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矛盾状态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