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34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105篇
管理学   247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314篇
人才学   15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911篇
理论方法论   769篇
综合类   8460篇
社会学   575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751篇
  2013年   714篇
  2012年   875篇
  2011年   980篇
  2010年   1041篇
  2009年   1000篇
  2008年   1223篇
  2007年   1079篇
  2006年   1003篇
  2005年   914篇
  2004年   841篇
  2003年   645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494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220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反思现代性     
欧陆思想界在反思现代性方面的研究兴趣持续不衰。近期出版的有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现代性之隐忧》(中央编译版),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译林版),英国学者多德的《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版)。泰勒的三个隐忧是个人主义导致意义的丧失,工具理性主导导致目的的晦暗,工业一技术社会的结构对人们的自由选择的限制。对于如何实现现代性的允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2.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审美精神也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原初意识、儒、道、释及堪舆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其施加了巨大的理性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   
23.
张涵从接受美学、社会学、系统论和美的生成说的角度 ,把艺术看成一个系统、一个历史过程 ,从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的有机联系中考察艺术的本质 ,从而得出审美特性为艺术的本质属性的结论。这一结论无论从艺术原理看 ,还是从艺术实践看 ,都显示出较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4.
文学创作是非文学因素的审美性人格化转化.文学创作是一种非文字因素的审美性人格化创作构架,统摄了再现说、表现说与形式论的创作范式,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人性特质.从分侧面考察,它具体对象化为再现、表现与形式建构等三种基本操作手法.  相似文献   
25.
历史学家借助历史范畴或概念整理 ,编排和解释历史事件。“现代性”概念是 2 0世纪历史编纂学的核心范畴 ,它指出了大多数国家 2 0世纪历史发展的目的。本文讨论了“现代性”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的特征的内涵及其对 2 0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在重视德育、智育、体育教育的同时 ,还应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大学实施审美教育 ,能陶冶人的情感 ,净化人的心灵 ,开启人的智慧 ,有利于大学生精神素质的提高 ,还有利于大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更有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7.
寒天中高耸瘦骨的孤鹤——论孟郊诗骨寒神清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研究孟郊诗比较重视其“寒”的一面 ,而对其“清”的一面往往注意不够。其实他的诗 ,寒于其骨 ,清于其神。唐人评孟诗已提出“清奇”之说 ,清奇不但是孟诗凄寒一面的补充 ,也是风韵的体现。这位不平则鸣、超凡绝俗的孤鹤般的诗人 ,正是以气质的脱俗、表现的新颖、意境与情趣的凄冽和古雅 ,向世人展示其诗篇的“清奇”的诗美内涵和风韵。  相似文献   
28.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有:形象美,情感美,新奇美。  相似文献   
29.
张志和是中唐著名的诗人、隐士 ,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道家、道教精神 ,但从未进入道教美学研究的视野 ,这在中唐文人中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其“暂有”与“长无”的审美时空观、“玄真“的道性之美和审美心态的分析 ,展示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0.
马嵬情结是指唐代诗人对马嵬事变及事变中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结局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而持久的关注和评判。这种关注有着深刻的社会审美心理成因。它还兆示了中晚唐世俗化的社会审美倾向的滋生、因藩镇跋扈宦官擅权而导致的皇权削弱和帝王权威在士人心目中的下降以及唐代文禁的松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