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17篇
理论方法论   119篇
综合类   789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清末立宪派的议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立宪派将开国会作为核心的政治诉求 ,除了应对清廷的虚与委蛇和革命思潮的动机外 ,与他们议会万能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他们所追求的议会是英国式的议会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与清廷的冲突、对立和决裂。他们在议会性质、地位、效能、权力结构和实现方式等多方面的认知上超越了前人 ,将晚清的议会理论推到了最高水平。这一思想对清末的政治文化革新和政治变革影响良深。但由于立宪党人对西方议会价值功效和生成条件的误读 ,其议会政治的理想终成泡影。  相似文献   
102.
本文认为作为处于特殊历史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对党权这样一个现代政治的基本要素应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本文提出并初步分析了现代政党政治中的党权问题,特别对中国共产党党权的宪政价值,历史上党政关系弊端的宪政法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对完善党的宪法权利进行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3.
王瑞君 《东岳论丛》2006,27(6):216-220
罪刑法定从思想成为实在法中的基本原则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近代西方各国宪政理念和宪政实践同步的。一国宪政理念和宪政实践直接影响一国的刑法理念,由此影响罪刑法定原则在该国的命运。中国自清末改制到国民党刑法典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罪刑法定的命运就与中国社会的命运尤其是与宪政的命运相捆绑,而宪政秩序在中国社会的迄今缺席昭示着罪刑法定的坎坷命运远未终结。为此,在我国强调罪刑规范建构以民主、平等、人权等理念为宪政诉求,罪刑规范的司法运作贯彻理性司法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背离原则的妥协--解读民初政治精英消除党争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人文杂志》2004,(5):171-175
在党争误国的舆论下,民初政治精英先后成立了多个消除党争的组织.这种背离政党"合法反对"原则的政治实践,必然以失败而告终.消除党争是宪政精神与救亡图存价值冲突妥协的产物,隐藏在其背后的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消除党争的过程是一个理论本土化的过程,而只有本土的理论化才能获得科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5.
顾銮斋 《文史哲》2011,(2):138-150
宪政史著述理应给予必要的分类。其中,以史学方法撰写的宪政史可以称为"史学宪政史"。这里提出此一概念,意在表明用史学方法与用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方法研究宪政史之不同。史学宪政史的旨归是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档案资料、深研原著的基础上,阐明宪政史的研究对象,进而客观揭示或如实描述宪政发展过程,为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这种揭示或描述虽不能做到样样"至确",但心之所向,必孜孜以求,矢志不移。由此论及目前极为流行、可以归类经济学宪政史的戈登著《控制国家》,其中可见作者史学素养和历史意识的浅薄与匮乏。书中说:"18世纪中叶以前,‘民主’是一个具有否定意义的术语","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却被自己的历史学家所谴责,被诗人和艺术家所嘲弄,被哲学家所拒斥,真是极大的讽刺"。所谓"否定",当来自不同政见,但稍有历史知识者便应知晓,构成评价主体的恰恰是"肯定"的评判。难道可以将多数人认同的制度视为具有否定意义的术语吗?反过来,与民主对立或分立的制度也受到了其他政见的批判和否定。而在一个多元社会里,论争环境原本就是制度生存发展的常态,古代民主正是在与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的斗争中才得以发展壮大。事实上,古代雅典反对民主的知识精英并无几人,所以,上述言论恰恰反映了作者历史知识的不足。而假如他知道少数人持反对态度多数人居拥护立场,那就说明他还不懂史学规则,即不可以偏概全,以点废面,否则,必然诱导读者误解历史,而他本人,则无异于篡改历史。经济学宪政史自有它的特点,但既然研究历史,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史学素养。这方面,作者显然还有些薄弱。由此再看作者的言论,便让人感到着实有点"无知者无畏"了。行文至此不妨作个假设,如果将这一论题交由历史学家去做,结果可能是另一番模样。本栏所刊文章,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985工程"《西方宪政历程》(将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课题组的部分成果,它们都试图选择一个新的视角,并努力展现史学宪政史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6.
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伟大创举。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是经过长期艰难探索才逐步形成的。民主联合战线的“革命的民众政权”的构想和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实践 ,是中共早期对政权模式的探索 ;“人民共和国”及“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萌芽 ;基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模式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雏形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和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形成的标志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制定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更臻完善的体现。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相因相成。  相似文献   
107.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改朝换代,但却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每一个新政权都只是前政权的翻版和重复,这就是中国历史的周期律。要跳出这个周期律只有通过对民众的理性的培育、走民主宪政之路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8.
论民主冲突     
民主冲突是重要的民主政治现象,也是政治学的基础范畴。但政治学理论对民主冲突与整合理论的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本文试图在民主冲突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理论框架下,对民主冲突的概念、民主冲突的发展过程有限民主冲突、宪政民主冲突和多元民主冲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9.
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有着约束和监督行政权力的宪政功能。历史表明,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宪政功能的形成及其内在机理是与国家财政的公共化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西方国家正是通过代议制在私人的经济与公共的政治、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实现了协调互动和良性合作。从宪政史的角度来看,代议制是近代西方市民社会制约政治国家的宪政工具,而其内在机理就在于通过对国家财政公共化的组建和监管,来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行使具有公共性、有限性和责任性等宪政品质。  相似文献   
110.
韩国是亚洲国家中唯一一个尝试过不同违宪审查模式的国家.本文通过对韩国宪法审查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对宪法法院的构成、权限和活动的介绍分析,指出目前由宪法法院所实行的违宪审查制度无论是从制度的精确性上还是从受理案件的数量上来说都是以前的宪法审查制度所不及的.宪法法院权限的扩张也助长了法院的有效活动,宪法法院制度在提高公民的宪法观念和法治理念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成功地获得了公众的支持和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