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揭秘幽灵谷     
《阅读与作文》2009,(6):34-35
在隋末乱世,李密无可争议算个“人物”,作为瓦岗寨二世“带头大哥”,他把一个小小山头,愣是发展成为威震中原的一个“大魏国”。然而,他是一个品性怎样的人物,他败亡的死结在哪里,他的结局是否就是他应得的宿命,颇具深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03.
在于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及陈凯歌由此改编的影片《边走边唱》读解的过程中,发现史铁生的小说超越了伤残者对于生命的自怜与哀叹,书写了一则关于人类命运的寓言,展示了人可以通过抗争荒诞来获取生存价值,这使得小说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而我们认为陈凯歌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对人与命运的关系以及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完成了人性对神性的颠覆,并在这种颠覆中完成了神性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4.
洪卫中 《兰州学刊》2010,(10):168-170
梁元帝萧绎的思想较为博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道家"无为"思想。这一思想表现在他的人生观、处世态度、学术思想和治国理念上,对他后半生的成败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萧绎对卜筮和巫术、占星术的坚信在他的后期对其道家"无为"思想又起了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5.
106.
沈从文的《边城》以独特的审美视域和抒情笔调,展现了清新幽美的自然环境,和谐淳朴的乡土生活,善良美好的人情人性。这一牧歌式的文体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边城》结局突然脱离了牧歌的主旋律,急转直下奏出“死亡”气息浓厚的挽歌,落差形成了强烈的叙事张力,造成审美的陌生化效果。悲剧结局的原因既有乡村女性难以摆脱的宿命阴影,也折射出沈从文复杂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