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黎冲森 《经理人》2012,(6):48-51
目前熙可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酸性水果出口加工商,其中柑橘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占到45%,在英国占到75%。熙可集团创始人兼CEO朱演铭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自豪地说:“国内的柑橘是我们一手做出来的。”  相似文献   
22.
王海燕 《理论界》2014,(6):114-118
《采薇》中颇有争议的"如何理解伯夷、叔齐"这一难点,并不是一个现实伦理问题,而应依据小说的叙事伦理来解答。叙事伦理即各种形式安排透露出的伦理维度。小说通过叙事角度的选择与叙事距离的控制体现出对伯夷、叔齐的伦理同情,而由结构上的人物对位与事件对位及反讽表达的是对自周武王至阿金诸色人物的伦理拒斥。与前期同是"易代"主题的小说相比,《采薇》叙事伦理的复杂化既是现实的投射,也体现了鲁迅对于小说叙事艺术的进一步自觉。  相似文献   
23.
"三农"问题的核心困结及其解决之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农业的产业地位问题.以事实上承担着农民社会保障角色的农业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对位替换统一社会保障,既是给予农民以经济、社会层面的国民待遇,把宪法给予每个公民的平等权利由政治层面延伸到经济、社会领域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放农业的大前提.建立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与覆盖城乡的统一社会保障待遇(含住房保障)对位置换的体制,实现社会保障国民待遇的城乡一体化,将为一家一户的传统小农农业演化成为以市场来配置核心生产要素的现代农业,奠定必不可少的基石.  相似文献   
24.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里孕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民众文化等因素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差 ,道德地位在德治主义传统文化的视野里也相对降低。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 ,要正视这种变化 ,并立足于法治 ,才能有效地开展德治  相似文献   
25.
杨琳桦 《浙江学刊》2002,7(3):214-219
巴赫金以思想对话揭示复调类型的基本特征 ,是复调小说理论史上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但不能因此把复调艺术的内涵完全归结为思想对话。思想对话式复调原则对现代小说欠缺艺术涵盖力 ,在现代语境下有理论上的局限。本文从分析复调概念入手 ,认为对位是形成思想对话的前提 ,也是复调类型更为本质的特征。从复调艺术的对位特性来看 ,复调类型的适用性远远超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 ,并在现当代展示出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26.
文学经典阅读在中文系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强调文学文本原作阅读、提倡文学文本阅读与影视欣赏对读、以问题为引导的探究式阅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7.
王素英 《理论界》2012,(9):114-11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有其独特的叙述技巧,其篇幅较长的几篇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明显的对话与复调性,小说在叙述中所具有的对位结构及双声性符合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的概念范定。文章以她后期出版的小说《在海湾》为例,从对位与双声性两方面分析其小说中的对话与复调特征,解读其小说所蕴含的更深层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8.
殷诚君 《人才瞭望》2010,(5):108-108
宝贝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一无所用的垃圾.《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相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他的门客毛遂自荐要求随同前往。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领兵救赵。这便是很多人都熟知的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一直被人们广泛运用、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29.
一个白痴的意识流──浅析《喧哗与骚动》班吉部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著名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的第一部分进行分析,旨在向读者展示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30.
长期以来,相比于处于主流与中心位置的西方文学,非洲文学无论创作还是批评都处于边缘的位置,其边缘身份源自西方他者的操控及非洲文学主体性的迷失,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现代非洲社会文化转型进程中,非洲作家在自塑非洲形象时,一直试图将民族国家文化的本土化嵌入现代性的结构中,以获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视域;从他塑到自塑,体现出非洲文学超越西方话语制导的理论自觉。在廓清非洲文学“殖民内置”与“自我东方主义”的基础上,非洲文学批评应植入“对位批评”的话语形态,为重构非洲文学现代传统及自主批评体系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