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一般学者认为,尼采哲学对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尤金·奥尼尔的创作思想对尼采哲学既有继承也有反叛,特别是他对人的精神价值的关怀,使他的剧作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从《悲悼》女主人公莱维尼亚的分析入手,阐明尼采、弗洛伊德及老子思想在这个形象身上的体现,来说明尤金·奥尼尔思想的复杂多源、博大深邃。尼采的影响主要是对基督教的反叛,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蔑视,对酒神精神的提倡。弗洛伊德的影响主要是人的心理结构和"无意识"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老子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复归其根"、"反对战争"和"渴求宁静"三个方面。莱维尼亚独特的"这一个",是尤金·奥尼尔思想艺术兼收并蓄的结晶。  相似文献   
23.
尤金·奥尼尔在其中期代表作《悲悼》三部曲中以欲望的揭示、道德的剖析和情感的展现,直指人类心灵深处的罪恶,表现了其对清教主义的强烈批判。然而在该剧中通过描述妇女们对清教主义的反叛、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奥尼尔融进了一种对清教为代表的传统观念与新时代生活理想之间的整合与思考,肯定了它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刘亮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2-64
结合奥尼尔几部重要作品,探索奥尼尔悲剧意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悲剧的伟大传统、西方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以及家庭和个人早期苦难的生活经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认为:在《送冰的人来了》和《月照不幸人》中,他否定了宗教对人类的拯救功能;《悲悼》体现了古希腊悲剧中命运锁链之罪与罚的情结;《榆树下的欲望》的恋母情结;《悲悼》中的恋父情结;《长夜漫漫路迢迢》中家庭生活的悲剧。  相似文献   
25.
美国现代戏剧巨擘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是一部以主人公罗伯特梦起梦灭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这部充满了浪漫诗情的剧本中,奥尼尔彰显出一位悲剧大师在塑造悲剧人物时的艺术自觉和美学意识。他力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彷徨与哀伤,并以诗意的方式歌颂人在残酷命运面前的高贵与从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美学理论对罗伯特至纯至美的“诗意人生”予以评述,不仅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该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意蕴,同时也拓展了该剧的探索空间和力度。  相似文献   
26.
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坎坷曲折的人生促使了尤金·奥尼尔悲剧思想的产生.他的作品多真实反映了人类的精神危机和生存苦难.借鉴中国道家思想中的恬淡无为、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奥尼尔竭力为身处困境中的人寻找出路,探索人类生存的自由空间.这对他后期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爱情大多是悲剧的。他笔下的悲剧爱情大致分三个类型:一是恋母情结困扰下的爱情,男主人公因恋母情结无法与女性建立正常的婚恋关系;二是欲望困扰下的爱情,主人公在欲望中迷失了自我从而导致爱情的悲剧;三是宿命中的爱情,主人公被生活背后的"神秘力量"所支配,不管怎么努力其爱情悲剧都是命中注定的。  相似文献   
28.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上帝已经不是狭义的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了。它是指一种生活背后的神秘的终极力量。这个"上帝"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奥尼尔不同的作品中因主人公所处情势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象。有时它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使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机器;有时它是指清教文化环境下奉行聚财和禁欲的清教上帝,这个清教上帝实质上是清教徒们主观理解和建构的上帝,是清教伦理的拟人化与上帝化;有时它又指的是神秘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29.
30.
尤金·奥尼尔的中期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及《悲悼》,在取材与主题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特别是两剧的主人公都生活在浓重的清教氛围中,文化的禁锢与人的自然欲望的激烈冲突,构成了人物性格的极端对立。力求淡化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对奥尼尔中期剧作的模式化影响,而以两剧主人公伊本与莱维尼亚极端对立性格的成因、发展及悲剧性结局为主线,对人物的归属感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而展示了奥尼尔作品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