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现代美国人精神上的失落感和幻灭感,这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意象符号在尤金·奥尼尔剧作中运用得很多,可以说是其剧作的显著的特征。大海和雾是其中常见的意象,它们起到了渲染戏剧的抒情意味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人生就像在茫茫雾海中行舟,谁也无法逃避迷雾。本文将从海、雾这两个经典意象出发,来分析阐释其作品。  相似文献   
32.
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珍 《南都学坛》2004,24(5):85-86
奥尼尔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悲剧 ,在深受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等传统悲剧影响的同时 ,又在许多方面做了大胆的改变和突破。在悲剧成因上 ,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能简单说是天命或性格造成的 ,而是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悲剧 ;在悲剧主人公选择上 ,他突破了传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神、国王、大将、王子或者公主的事实 ,塑造了众多的普通人 ;在剧作主题上 ,他的悲剧主题更为错综复杂 ,人物性格更为矛盾多变  相似文献   
33.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上帝已经不是狭义的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了。它是指一种生活背后的神秘的终极力量。这个"上帝"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奥尼尔不同的作品中因主人公所处情势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象。有时它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使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机器;有时它是指清教文化环境下奉行聚财和禁欲的清教上帝,这个清教上帝实质上是清教徒们主观理解和建构的上帝,是清教伦理的拟人化与上帝化;有时它又指的是神秘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34.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爱情大多是悲剧的。他笔下的悲剧爱情大致分三个类型:一是恋母情结困扰下的爱情,男主人公因恋母情结无法与女性建立正常的婚恋关系;二是欲望困扰下的爱情,主人公在欲望中迷失了自我从而导致爱情的悲剧;三是宿命中的爱情,主人公被生活背后的"神秘力量"所支配,不管怎么努力其爱情悲剧都是命中注定的。  相似文献   
35.
赵亚珉  夏玉玲 《阅江学刊》2012,4(2):129-134
悲剧素来被看作艺术的最高形式,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人在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生存与死亡的复杂悲剧矛盾关系中,始终不懈地追求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悲剧并非仅指生命的苦难与毁灭,更重要的是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和死亡的来临时,人所持的敢于抗争的态度和勇于超越的精神。尤金.奥尼尔以悲剧进行创作、借悲剧阐释社会现实、用悲剧精神启迪人生,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6.
<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认为一生中他写得最好的一部剧本,是对"任何一种信仰经历的拒绝",拒绝使价值走向虚无,个人的自由在虚无中抖落了所有的义务与责任,在工业社会来临的脚步中,对传统的家庭伦理价值进行着颠覆.自由的存在被无限地放大,人的和谐亲密共处向崩溃的边缘逼近,家庭的存在也在个人自由的膨胀中越来越成为不可能,两性关系在个人的极大自由中错位,爱情在错位的关系中,也嬗变着走向圆寂.在宗教的救赎意义被否定之后,家对人在情感上的救赎意义也被否定了,于是男人不再是丈夫和父亲,女人不再是妻子和母亲,家庭伦理变得空泛式微了,最终流于虚无,而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人的存在更加绝望地陷入一种毫无意义的荒诞之中、孤独之中.家庭的解体是现代悲剧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37.
尤金·奥尼尔从小着迷中国文化和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不仅融入奥尼尔人生之中,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而且融入其整个戏剧创作之中,形成新的创作视界,使其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及象征等都烙上了"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38.
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既遵循表现主义艺术观的总原则,又因为在"戏剧叙事"和"戏剧冲突"这两个维度的不同处理风格而独具特色。他的戏剧叙事方式乱中有序,场景设置在缺乏逻辑的表面之下自有其艺术规律;另一方面,他强化内在冲突,弱化外在冲突,刻意剥离冲突之间的逻辑关联,形成冲淡之美的同时,在貌似混乱的表象背后仍能清晰表现人的内在本质和生活的实质。  相似文献   
39.
40.
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总是处于依附男性的境地,这在女性主义觉醒的今天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奥尼尔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或罪恶或神经质或疯狂极端,因此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是反女性的,可是细观奥尼尔的剧作,读者和观众不难发现他对女性的细腻关怀。从女权批评的角度入手,对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中女主人公爱碧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以期从新的视觉展示奥尼尔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并给出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现代解读。这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