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31篇
社会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试论近代岭南庭园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近代粤中的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等,从环境美、形式美、意境美等几个方面对岭南庭园的美学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岭南庭园富有岭南特色的造型语言、体现生活情趣的意境追求、对环境因素的适应与因借等等,无不折射出岭南造园艺术浓郁的生活气息,轻松活泼,韵味别致,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62.
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今广东、广西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民族形成过程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了这一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3.
本文简要介绍南园前五先生的生平,并对五人的诗歌作品分别作出评述.五人中以孙蕡名最著,成就最大。南园前五先生结社于元末明初,开岭南有明一代风雅之宗,对岭南诗歌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其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近代。  相似文献   
64.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14-119
岭南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有利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萌生,现代岭南文学从发展初期就包含一定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但没有发展成彻底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百多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与现代岭南文学同行,参与了现代岭南文学经验的建构,也通过本土化成为岭南文学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现代岭南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揭示岭南地方性文学经验与后现代主义的内在关联,彰显以岭南文学为代表的区域文学的独特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5.
在唐宋的历史地理中,岭南包括现今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广大地区和越南的一部分,这时候中原人士对于岭南的认知是偏僻边远、蛮荒贫穷的落后区域,而在政治上,岭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在诗歌地理中,受荒服之地观念的影响,唐诗地理中的岭南等同于失意人生与生命的沉沦,瘴雨蛮烟是其经典的意象。宋代诗人继承了唐诗对岭南地理的普遍认知,并使瘴雨蛮烟意象蔚为大观,但在儒释道思想融合的影响下,江南意象的比对运用及岭南日常生活的大量描绘,使诗歌中的岭南呈现出一片自适闲逸。岭南遂由瘴乡蛮地有了“大舜隐真之地,达人循迹之乡”的意味。  相似文献   
66.
罗城古代炼锌遗址群散布在广西河池市罗城境内的四把镇、东门镇、黄金镇、龙岸镇、小长安镇等,遗存的规模较大的冶炼遗址共22处,面积超过20km2。2005年春季、2010年春季两次考察了黄金镇、东门镇、龙岸镇等4处冶炼遗址。其中在黄金镇冶炼遗址发现遗存有10多个"马槽炉"炼炉、3个"碗型"炼炉、大量冶炼坩埚、炉渣等冶炼遗物。据文献以及在各处遗址采集到坩埚、炉渣、冶炼产品等冶炼遗存样品,显示这一地区至迟于清代时期就已能够炼锌,但其冶炼技术水平及其产品特征等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7.
关于吕氏集团执政期间汉朝与南越国的矛盾冲突,传统研究多集中于吕后及其称制时期,而忽视了对事件整体性的把握,即未从吕氏集团执政的全过程加以审视。事实上,吕氏集团对南越国的政策存在两次重要调整,一是吕后时期从怀柔转向对抗,二是"诸吕"时期从南征转为罢兵。吕氏集团的第一次调整只是对原有政策的过激推行,第二次调整则可能是缓和双方关系的一种尝试。但前者不顾客观现实而冒险行事,后者缺乏后续措施而加剧了危机。因此,虽然吕氏集团的两次政策调整均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但其冒进与盲动的行为只能导致汉朝南部藩属体系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68.
广州十三行时期,岭南绘画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嬗变,形成了以"居派"绘画风格为代表的早期岭南画派。而十三行时期岭南绘画风格之所以出现明显"折衷中西"特征,是与以下四种因素密切相关,即传教士的东来与西洋画的引入、西洋人的文化需求及外销画的市场交易、岭南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以及十三行商对艺术事业的热衷与推动。十三行时期特殊的外贸体制和行商的独特作用对岭南画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岭南艺术家们开放接纳、学习借鉴的创新精神在岭南绘画风格嬗变和岭南画派形成中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三国至南朝间 ,出现了多种记述岭南的专著。遗憾的是这些著作都散失了 ,现在我们只能从类书和注释的引文中看到一些条文。而古人引书不甚规范 ,或省略作者姓名 ,或简称书名 ,或改动文字 ,令后人辨识造成困难。清代学者开始对此作了许多辑佚、考证工作 ,成绩显著 ,但仍有一些问题尚待澄清。本文就《始兴记》、《交州笺》、《交州记》和《吴时外国传》等的作者、书名问题 ,试作考订 ,企能补前人之不足。  相似文献   
70.
郑焕钊 《探求》2023,(6):70-77
文化的活化只有融入到日常生活,适应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创造与创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需要突破狭隘的机构性定义,从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的层面来进行:在价值维度上,以岭南文化的还原性阐释和系统性重建为基础,以当代社会价值需求为导向,推动岭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在实践维度上,以生活方式的塑造为中心,推动岭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和当代消费时尚的“双创”,实现岭南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融合;在传播维度上,以数字化发展为战略,促进岭南文化的技术化转化与数字化传播,促进岭南文化与当代以“技术—文化—创意”为整体的文明形态的融合。这三个维度的实施,需要坚持三种文化发展观:第一,突破“小文化”视野,坚持岭南文化与岭南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的“大文化”整体观;第二,突破传统与现代的两元论,坚持岭南文化的历史与当下动态发展的一体性,建立一种“活文化”的传承观;第三,要坚持对岭南文化价值的批判性传承与时代性创新相融合的文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