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屈指一算,大学毕业工作快奔五十年了。前三十年在为本行本职之光学光谱仪器设计而工作;后二十余年,完全因爱好而转向对《红楼梦》的版本考证与其书之成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2.
在维新改良运动的过程中,为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梁启超参与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新闻媒体.作为当时舆论界的骄子,梁启超在办报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基督教之影响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3.
"阳湖文派"是清代重要的古文与骈文创作流派,其成员间有着丰富复杂的宗亲与师友关系,并且基于上述关系的文化学术交游,乃是"阳湖文派"之所以能够成派的重要基础。这一点颇具地域文化特色,清代其他文学流派多不具备。  相似文献   
24.
童伟 《学习与探索》2006,(3):143-146
泰州学派发展了美学范畴“狂”。作为践履之美的狂侠得力于王艮、王襞、王栋、颜钧、何心隐诸公,核心是主体审美心意在践履师道过程中的建构与优化。从分析潜龙、见龙、亢龙等审美意象入手,通过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的错位,指出践履之美的主要内涵在讲学,包括美在必学必讲、师的至善大美、师友至重至亲三个重要美学命题,即在讲学中熔铸人心,优化审美心意状态,获得自信、自立、自得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25.
《社会科学论坛》2010,(3):F0004-F0004
顾随(1897-1960),河北清河人,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现代文坛卓然特立的作家、学者、书法家、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周作人、沈尹默等大师名儒皆有师生之谊。解放前执教于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等,1953年至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前身)。  相似文献   
26.
杜慧月 《延边大学学报》2013,46(4):47-52,139
朝鲜燕山君四年,士林派遭到勋旧派的疯狂打击,史称"戊午士祸"。其中,以南孝温为首的"竹林七贤",作为诗人兼处士群体的代表,亦被殃及。他们学术上重诗而轻道,政治上重隐而轻仕,既不满士林派中性理学家的弃诗之论,亦不满勋旧派的宗宋之说,后世朝鲜诗坛从宗宋到学唐的转变,由此开始萌芽。南孝温的《师友名行录》和《秋江冷话》具有互文关系,藉此为中心,追溯历史,正可探寻文学深处的政治隐喻。  相似文献   
27.
君臣关系是古代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庄子》一书把君臣关系理想化为师友型加以表现,这种文学表现模式的产生受到战国时期尊师风尚的影响,但《庄子》作者对现实的传说进行了改造,赋予了道家的具体内涵。寓言中师友型君臣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由碰撞到相容型和协调型。寓言采取了二律背反的表现方式,塑造出一批有异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师长形象,以其荒幻和反常而惊世骇俗,这是此书在艺术上的一大创造。寓言中为君师友者彻底冲破了依附心理,实现了人格的绝对独立  相似文献   
28.
汉代赋家深受传统的"士"文化精神的影响,有着担负天下命脉的济世理想,希望能像战国策士那样为帝师为帝友,战国策士"以布衣取卿相"的辉煌仍然激励着汉代士人建功立业.正因为汉赋家有着战国策士献策劝谏心态,故讽喻、劝谏的意图一直贯穿汉赋的始终.  相似文献   
29.
著书立说,是学人的本职,而为儒林立传,却非学人余事.板凳一坐十年冷,孜孜砣砣于学术"七宝楼台"的搭建,自是献身名山事业的最佳写照,然而治学之余,忆及师友交往与学风变迁,一旦把它们化为文字,虽然属于"竹头木屑",但由于浸润了作者的私人体验与为人、为学的私密感受,往往能有更加感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30.
胡栋材 《唐都学刊》2016,(4):97-103
王廷相气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与学友之间的论辩,特别是与中原地区的同道如何景明、许诰以及何瑭、吕柟等的思想交往,对其思想性格和学问风貌的塑造有较大影响。而王廷相的门生及后学,一定程度上也参与到其思想的演变当中。对正统化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批判,是吕柟、王廷相等儒者共同面对的思想主题,这一思想主题集中表现为气论学说在中原一带的复兴和扩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