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序曲》是新西兰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斯坦利一家迁往郊外的新居为契机,主要讲述了伯尔内一家搬到新家后几天的生活。斯坦利的妻子琳达及她的妹妹贝丽尔的内心世界透射出父权社会对女人的规约。她们心灵的真实写照是通过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琳达的幻想透射出她既希望逃避妻子的责任,又渴望躲避母亲的义务;贝丽尔苦恼绝望的心境以镜子为道具得到再现。琳达和贝丽尔的内心世界说明她们对男性所主宰的社会非常强烈不满,尽管这种反抗是默默的、消极的。  相似文献   
92.
当市场关注的焦点依旧聚集在次贷风波这一导火索本身的时候,全球范围内金融生态的整体潜在恶化受到了些许忽视。  相似文献   
93.
亨利·詹姆斯切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阐述了创造"生活的幻觉"与小说创造的关系.其小说理论,虽然未能完全规避维多利亚时期小说观念的保守性,但更多的是体现出对所属时代的超越.  相似文献   
94.
诗的变形从心理学看,都是由感觉变异即所谓变觉造成的。诗的变觉可以区分为错觉(感觉的误差)、统觉(感觉的串通)和幻觉(感觉的虚构)三种情况。诗的变觉来自想象的创造;诗的想象源于情感的躯动。在诗中,情感的无意识程度与变形的幅度是成比例的。古代诗学讲意的若有若无,象的不即不离,正是对这一比例关系的辩证规定  相似文献   
95.
子曰  寒月 《伴侣(A版)》2008,(6):40-41
正一麦歌从美梦中醒来,睁开眼就被站在床前的人影吓了一大跳。令狐欢早已经起床,静悄悄地立在床前,盯着她看。窗外有微弱的光线照进来,在令狐欢的身上镀了一层五彩的光晕,使他看起来愈加诡异。麦歌还惊魂未定,令狐欢轻轻的声音像幻觉,我们散了吧。  相似文献   
96.
视幻觉     
《阅读与作文》2007,(8):F0002-F0002
眼见未必为实。“宇宙中充满了神奇的事物正耐心地等待我们更加睿智地去认知它们。”我们对视党这回事总是想当然,但正是错觉和幻觉揭示了人类视觉的神奇之处及其局限性,所以它们在人类视觉研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错觉和幻觉是在却我们的感官做游戏,  相似文献   
97.
长期以来不少科学家都对幽灵现象进行过艰苦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幽灵只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恐惧,浓缩成我们所熟知的形式而已;有学者认为幽灵是一些人偶尔可以感受到的带电反应;有学者认为幽灵是人类至今还未能理解的某种现象的表征;还有学者认为幽灵是不折不扣的幻觉。  相似文献   
98.
鲍磊 《社会》2014,34(5):174-205
20世纪80年代前后,传记取向成为社会(科)学中众多转向或取向的一种。相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芝加哥学派引领的传记研究,这一取向的范围更为宽广。它关注个人经历、历史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反对奉实证主义为圭臬的社会科学研究,重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这一取向消解或者说超越了传统的二元论或二分法,促使社会学家反思自己的概念架构、研究方法以及书写实践。虽然在晚近的发展中,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自传/传记社会学这一具有分支学科性质的指称,但这一取向还是“浮现中的实践”,尚处于晚熟状态,因此还存在不少争议,布尔迪厄甚至从根本上将传记视为一种幻觉。随着“传记时代”的来临,传记社会学势将成为一个开创性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9.
存在与距离--残雪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残雪把"审丑"带入中国当代文坛.她的作品既是现代的又是违反常规叙述模式的.她的作品是存在的、难懂的、危险而有距离的.她以她的魅力把人带入幻觉世界而颠覆传统.  相似文献   
100.
小说意义本身具有字面义与隐喻义的关系,后现代小说使简单的故事趋于复杂化,以非确定隐喻间接指称现实,依靠字面义与隐喻义的悼谬关系,拆毁原生指称关系产生指称幻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