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4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311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666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儒、墨比较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民本”精神。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治政救世,他从“农与工肆”的利益出发,以“兼爱”为核心,传达了一种爱无差等,为万民兴利的以民为本的伦理精神。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三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兼爱”思想:“爱利万民,爱利百姓”;二是“尚贤”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三是“天志”思想:“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民本”精神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其真知灼见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  相似文献   
62.
《(道光)隆德县续志》(以下简称《续志》)是宁夏流失海外的一部稀见方志,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经过多方努力,取得了《续志》的缩微复制本,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区古代地方志收藏的一项空白。《续志》共分六目户口、地亩、灾异、职官、人物、艺文。其内容记载,对于研究隆德县的历史风貌、人文物产、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
从庄子到庄子后学,有其逻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既无法解决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对立,庄子只好安命顺世,无心无情,强调对外物的绝对不动心,以期在虚幻的尘世之外心灵与道冥合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后学继承发展了庄子的基本思想,无心己不是纯粹的不动心,意义转化为对某一现实目的的“用志”。庄子后学又通过圣人的善治有为,社会劳动群体在至德之世平等自由。从而超越了庄子反求个体生命在无何有之乡获得纯精神自由的逍遥游思想。  相似文献   
64.
“天志”是墨子之法的本体来源,“以天为法”就是以“天志”为“法仪”,“天”是墨子之法的本,“天志”是墨子之法的体,“法仪”是墨子之法的用,“天”、“天志”与“法仪”是本、体、用的关系。“天志”就是合乎自然的自然法,是“民意”的反映,是墨子法律思想权威性的价值根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以天为法”不仅是墨子构建自己思想体系的基础,而且是其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65.
明初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随行的马欢撰《瀛涯胜览》、费信撰《星槎胜览》、巩珍撰《西洋番国志》。三书表达了明朝"宣德柔远",加强中外联系、"共享太平之福"的意愿。书中大量记载了海外各国的天时气候、"土产之别,疆域之制";记载了万里远航中"浮针于水,指向行舟"的行程;还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向国人介绍海外诸国的社会面貌,用以开阔明朝观察世界的视野。三书说明了中外交流的历史成就和意义,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重要地位,反映出鲜明的世界性意识。  相似文献   
66.
《西藏志》著者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西藏志》非果亲王所撰,《西藏见闻录》与《西藏志》实为一书。本文以为,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仍不能否定《西藏志》为果亲王允礼所著,萧腾麟所著《西藏见闻录》与《西藏志》并非同为一书,萧也并非《西藏志》著者。  相似文献   
67.
明代高唐王朱厚煐系明宪宗之孙,衡恭王之子,爵封高唐王.圹志为研究朱厚煐生平事迹、家族史及当时的郡王丧葬制度提供了珍贵金石文献资料.圹志中还涉及多位名见<明史>和方志的历史人物,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8.
中韩两国书院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功能有很大的差异,受其影响,两国书院志的编写体例也不一样。韩国书院志的编纂始于16世纪中期的《竹溪志》的编纂。《竹溪志》的体例是以与书院有关的记录为中心的。而17世纪的《西岳志》和《庐江志》逐渐趋向于以人物为中心。18、19世纪的书院志则主要收录了许多为祭享人物辩护的内容。  相似文献   
69.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70.
东晋南朝墓志的渊源、摆放位置、纪时格式及"一志多方"现象等若干问题,是前人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却仍有待深入的重要方面。东晋墓志出现的内在原因,是受西晋已经形成的使用墓志的风习的影响,源自西晋;而其所呈现出的外在特征,却又受到南方使用志墓砖铭的丧葬习俗,以及东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与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东晋至南朝墓志发展、定型的过程相吻合的是,墓志的摆放位置、纪时格式也同样经历了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过程。东晋、南朝墓志中的"一志多方"现象,虽然比较特殊,但大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与偶然性,且出现的时间也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