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咸立强 《天府新论》2005,3(3):115-119,127
异军突起的创造社向来是争议纷纭的文学群体,郭沫若、周全平等皆不同时期的同人皆以文坛现壮的破坏者自居,异端、流浪不仅是他们真实的生存状况,更是他们自觉的选择,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恶魔诗人的呼唤一脉相承.作为斗争策略和文学话语表达形式,异端、流浪与新流氓主义已经成为探索创造社这一文学团体无法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32.
晚明小品折射的文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麟 《兰州学刊》2008,(9):176-178
从某种角度来说,晚明小品是晚明文人心态的一面镜子,轻灵的小品可以折射出变乱纷呈的晚明文人复杂多样的心态。异端倾向、末世情怀、自娱心态、遗民心绪,依次展现了晚明文人丰富而真实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33.
有了传统,就能把新事物从常态中区分出来.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代表,周作人就在连续而同一的总体中不断地实践从常态中区分新事物的工作.周作人推崇"心的故乡"之文学,而非村郎文字、学究文字、白席的书.民族的败亡所激起的怪戾悲愤的风气是周作人尚"己"之思想的原动力,明末清初乃其历史和逻辑上的源头.周作人称八股文为"中国文化的结晶"、"旧传统之极致"、"新的反动的起源",这是相当大胆又令人信服的论断.周作人打油诗的思想根柢是忧与惧,其意在反抗各种各样的压制和扭曲.时代使得周作人辗转躲进新历史主义式的共时性模式中,逃脱余裕的蛊惑.  相似文献   
34.
《社会科学论坛》2001,(2):55-55
中国需要有人为之号哭。可是,中国人只知道为之骄傲、为之歌颂。万一有一个什么人不为之骄傲、不为之歌颂,这个人就必定会被看作异端。所以,那些不为之骄傲、不为之歌颂的人,多半只能停留在腹诽的状态,而不敢往前发展。需要来自生命底部的大爱大勇,才会把那独异的感情真实地表达出来。号哭当然是独异的一种,诅咒我看也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35.
本文通过对一个藏村———巴村的正统与异端关系的历史的微观考察,认为该村落的历史和藏族文明化的进程有着多次交会:第一次是藏文明出现之时;第二次是格鲁派获得政权之后;第三次是噶厦政府失去统治之后。三次互动都为村落带来了正统与异端关系的结构性变动,但依旧维持着一个统一的村庄。文明的动力是二者的动态性互动,并不带来同化或者某一方的消失;二者之间通过传统间域完成沟通,同时又在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多次的大小传统的转换,维护了上级涵盖下级的等级结构,构建一个象征的整体。  相似文献   
36.
新政治经济学:范式革命与异端的综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经济思想史上 ,“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是又一次大的分水岭 ,它将加快一种新型经济学的诞生。这种新型经济学将以新奇和意义内生为纲领 ,以批判实在论科学哲学的发展为媒介 ,通过异端经济学各流派的创造性综合 ,实现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范式革命 ,这就是本文所定义的“新政治经济学”(Neo -PoliticalEconomy)。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不仅将使政治经济学重归经济科学的心脏地带 ,而且也将导致政治经济学已有的传统出现重大的范式转变 ,中国经济学家有可能对此做出独特和原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7.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05,32(3):122-128
汉代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与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白寿彝在汉代史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他认为,汉代史学思想史的发展走向,是从西汉正统与异端的对垒,到两汉之际折中主义思潮的出现。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是正统思想的对立物,折中主义历史观则是作为司马迁进步历史观之对立物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38.
"忠臣"、"孝子"、"义士"、"烈女"之类的儒家传统模范,是一种模式化的范型人格。明朝廷藉旌表、从祀两途树立"先进"遗风,塑造为时人或后代所敬仰的道德典范。晚明是社会与文化精神发生变动最为明显的时期,传统的道德模范、楷模受到了来自官位权力、金钱财富两个方面的挑战,逐渐趋于崩坏。通过对异端的全新诠释,晚明开始重建新的典范,其内在的变迁理路则是"英雄"、"豪杰"取代"儒者","义夫"取代"节妇","狂狷"取代"中行",进而导致超越传统模范的"时尚"人物的广泛出现。进而言之,能否成为新的典范,不再取决于官方认可的道德规范,而是来自有着全新标准的民情舆论。  相似文献   
39.
论语絮言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译:孔子说:研究那些不合中庸标新立异的言论,祸害也就没有了。有容乃大  相似文献   
40.
关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说",跨越晚明、清初、清中期三个历史时段;与此相应,对这三个时段的学术思潮是否具有启蒙性质的质疑也产生了三种强有力的学说,即"中古异端说"、"正统儒家说"和"遵奉圣意说".通过从学理上严格辨析专制正统思想、中世纪异端与近代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遵循"拿证据来"的史学原则,针对上述三种与早期启蒙主义相对立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可以对明清之际主流思潮的性质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