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12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367篇
社会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是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分析框架问题。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存在着主观性与客观性、真理与价值、问题与主义、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多重的两极之间的解释张力,这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被诠释的提供了有效的诠释视界。  相似文献   
52.
赵孟营 《人文杂志》2004,(6):156-163
本文在深入分析组织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性张力特征基础上 ,提出消解张力的途径和组织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旨趣。期望这一讨论有助于提升组织社会学的学科化水平 ,以推进组织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3.
栏目名称既是栏目的象征符号,又是品牌经营的核心内容,而且还包蕴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从格式和语言张力两方面分析了电视栏目名称。认为栏目名称的格式是以简短性为基本原则,四言、五言为基本格式;语言的张力来自于句法的不完备性、意义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变异性几方面。  相似文献   
54.
口述历史与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口述历史是一种言语活动,即采访人与受访人的对话交流和协商建构。采访人须具备交际语言能力和语言学知识,懂得营造和适应语境,熟悉地域和社会方言,遵守会话合作原则。在采访对话中能觉察口误、概念不当等言语事故,设法质询、订正或标记、说明。在口述历史录音抄本的整理过程中,保留口语形态,致力于保持语、文张力。口述历史可作语言学研究路径,可使用访谈和实验方法调查语言现象、研究语言问题;在录音抄本整理中进行语音识别、语义分析、言文差异、言语理解、言语表达等方面研究;录音录像档案即语料资源,可供方言、语言历时演变、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等进行研究。口述历史档案即人类个体记忆库亦即大型语言数据库,可供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推进语言学研究方法革新。还可通过口述历史进行“语言人”的研究,通过口述历史,研究言语风格、个人方言、口头禅等因素,探索言说者的思维习惯、心理信息和精神特质。为濒危语言使用者做口述历史,可记录口述者生活阅历和文化经验,同时记录濒危语言的“语言病历”,鼓舞该语言使用者的信心,保护语言资源和语言生态;进而建立“语言种子库”,为语言复兴保留一脉生机。  相似文献   
55.
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迫使人们开始认真反思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内核。以辩证审慎的思维态度透视科技与道德的形上关系视域,会发现科技与道德的结合在当今时代具有必要性与必然性。科技与道德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分别存在合理性限度,合理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道德缓进不适以及道德对科技发展所保有的理解和宽容态度尤为重要,科技与道德以一种“适度的张力”实现生态沟通与和谐律动。  相似文献   
56.
曾鹰  梁斐 《学术论坛》2006,(1):178-180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虽蕴涵丰富的科学精神,但近代之后,其固有的缺陷日益凸现,以至沦为科技发展的桎梏。21世纪的中国,科技社会正开启全面的转型,新的科学文化重构已经迫在眉睫,必须对传统科技文化与现代科学思想的整合进行理性反思,以寻求更好的进路。  相似文献   
57.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理性之两翼,既须臾不可分离,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内在的张力。这种张力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是必要的和合理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工具理性的极度膨胀和扩张,大有使二者之间的张力达到极致状态从而导致理性之内在结构发生碎裂之势。鉴于此,有必要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进行合理调适,从而使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完整理性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提供内在的动力。  相似文献   
58.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是经验性的,但其是在先验的规范分析的操作下进行的,不是经验主义的;同时,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又是先验性的,但却是诉诸经验分析的。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的经验与先验的二重性在交互主体理想的交往情景的持续重建中葆有一种内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59.
本文认为《诗品》中存在着阳刚与阴柔两种审美趣味之间的张力,指出这种审美张力的深层结构是崇儒济世思想与崇禅道遁世思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阐明了产生审美张力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最后对《诗品》中的张力美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60.
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底座,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基本途径,包含了大量微妙的调适和平衡。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将各种社会事实纳入数字治理体系,对社会事实进行定义、测量和计算等,提高了治理主体、对象、过程以及结果等维度的清晰度,但同时也更近距离地面对难以识别和穿透的屏障,面临大量难以消除的模糊地带。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清晰与模糊的张力,构成了当前数字化治理的基本矛盾,体现在基层治理的各层面各环节,构成了基层治理的条件或约束。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承认社会事实的内在模糊性,适度地推进社会事实的数字化转型,从而实现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理,特别是要从不同的维度适应、调节和控制清晰与模糊的张力,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效能,但也要克制数字加载的技术冲动,尽力维系和保留社会的自主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