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1.
反思工业文明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唤起人对自然的具有诗性的乡愁意蕴的人文情怀,在价值理念上超越对自然在满足人的自然生命意义上的纯粹物质功利的工具价值运思,从人文价值意义上彰显人与自然之间趋于真善美圣的价值诉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在荒芜的土地上撒下绿色的种子,更要在人类心灵中播种这种绿色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在生存哲学——人文关切之间打开逻辑和价值的通道,用之以观照和审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人之生存境遇,并在此基础上把这种反思转换为一种人文价值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分析框架问题。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存在着主观性与客观性、真理与价值、问题与主义、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多重的两极之间的解释张力,这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被诠释的提供了有效的诠释视界。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何以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默彪 《东南学术》2006,23(6):124-128
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熟为人知,而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何以可能则鲜有人问.这是一个具有历史哲学意蕴的前提性的元问题.本文从存在、历史和价值三个向度上给出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意义和理由,证明了它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林默彪 《东南学术》2004,(6):118-125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人的存在呈现出一种"孤离化"的状况,它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的四重疏离化倾向.存在的孤离有其内在的机缘,表明人性的分裂和精神的无待,引发存在的焦虑.存在的孤离与存在的焦虑具有反人文的性质,从人文的视界来省思、批判、关切,当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与问题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相对应的几组关系构成解释张力:关系、过程和形态,历史与逻辑,整体与部分,客观性与主观性,真理与价值,问题与主义,历史的与现实的,世界的与中国的.在这些解释框架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7.
生态和环境问题在当代已经引起了一种全球性的"生存焦虑",成为许多不同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尽管这些学科研究的角度、方法、结论不尽相同,但都含置着一个共同的背景价值,那就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态与环境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价值问题.从这种"背景价值"角度来反思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生存家园危机具有更为深层和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释义--一种解释学的视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默彪 《东南学术》2003,(1):100-10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解释学意境的文化历史现象 ,涵蕴着中国社会 2 0世纪以来变革与发展历程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实践和文化历史内涵。“中国化”所内蕴的本质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这两个关系维度上展开 ,构成一种视界融合的互动关系构架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模式的转换和跃迁。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在一种两极张力的思维框架中来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问题。这既突出了哲学反思的"问题意识",又开显出哲学的"后思"之本性,同时,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达至的一种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