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33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世纪非形式逻辑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利 《学术研究》2002,(11):56-59
自20世纪70年代非形式逻辑兴起之后 ,作为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非形式逻辑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一学科在20世纪的主要发展状况的介绍 ,达到澄清基本概念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三个基本规律之首,具有基础性地位,在思维活动中有广泛用途,它是制定其他形式逻辑规则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3.
苏联逻辑学界曾认为“形式逻辑辩证化”是错误的,这个说法不能成立。辩证逻辑原是范畴体系,否认辩证逻辑是哲学,辩证逻辑就将失去最后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逻辑学”这种说法慎提为要。类的包含于关系的传递性是思维形式barbara的抽象内容。辩证逻辑要真正成为逻辑,必须形式化,而形式化必须遵守形式化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24.
多元化的辩证逻辑形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辩证逻辑形式化方面的研究 ,作了简要述评 ,涉及到多种形式化的思路和成果。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出坚持多元化的研究方向和借鉴其他非经典逻辑有用成果的主张 ,以促进 2 1世纪辩证逻辑的形式化研究  相似文献   
25.
新古典经济学以基于形式逻辑的数理模型,来为现实社会的收入分配进行辩护,不仅将现实收入都视为合理的,而目论证市场机制将会导向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甚至以逻辑上的最优来设计市场机制和秩序。然而,现实世界确实与主流经济学的理性模型相差甚远,糟糕的经济危机就是明证,而主流经济学不仅无法预测它,而且更无法解决它。  相似文献   
26.
非形式逻辑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逻辑是继传统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之后产生出来的新的逻辑分支,它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的发展,总体上属于非经典逻辑.非形式逻辑的产生必然对以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为基础的其它学科,特别是哲学,产生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同时,非形式逻辑致力于提供更好的论证理论,既关注思维形式,又关注思维内容,这必然对生活世界有重要意义,从而使逻辑更加相关社会,相关生活.  相似文献   
27.
论非形式逻辑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逻辑是在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之后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根本作用是培养和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既能体现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完美结合,也能体现思维的确定性和不确定的完美结合,是案例教学学科整体发展趋势的反应。  相似文献   
28.
数学概念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从形式逻辑的视角 ,分析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结构 ,并对数学概念中的形式逻辑的体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9.
有效性是论证或推理理论的核心概念。然而,研究文献业已表明,有效性概念已有不同含义。通过对经典有效性标准的限制或修改,形成了归纳有效性、实质有效性、非形式有效性、语用有效性、相干有效性、修辞有效性和惯常有效性等另类的有效性概念。不同有效性概念的阐明,为的是给一般论证提供更适切的评估规范。  相似文献   
30.
刘良琼 《学术界》2006,3(2):183-187
一些形式逻辑著作将模态判断分为客观模态判断和“主观模态判断”的做法,导致了概念“模态”的歧义性,导致了模态判断的分类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且,“主观可能判断”不符合形式逻辑对于判断的基本要求,不具备判断的逻辑特征;“主观必然判断”所反映的主观认识的高度确定性在形式逻辑中没有意义。所以,“主观模态判断”在形式逻辑中没有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