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元节饱含着中国祭祖与鬼信仰文化的传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真善美的本质特征。张燕玲的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将台湾中元节倾城倾家、非凡热闹的祭祀场景与台湾大陆老兵苦海无涯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描绘,穿过深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台湾中元节,展示出台湾人与台湾大陆老兵深层的文化乡愁以及作者深广的文化乡愁创作情怀、对生命哲学关怀的创作精神和对文学真、善、美的创作追求,《此岸,彼岸》由此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2.
分析作家萧红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 从"生命本真的样态"、 "感悟死亡"、 "寻找精神家园"等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里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通常是从生命的悲剧节奏中捕捉亮丽色彩, 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 交织着对理想生命的执着探寻及诗意妙悟.在作品中, 萧红致力于营造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呼兰河--她魂牵梦绕的故乡, 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真爱和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23.
《同达彼岸》一书,读来很有教益,从中选取其第四辑展开评论,并且集中到写人叙事的突出特点,便是以画龙点睛之笔把人写活,让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着重分析了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在于用典型事例写人,用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等方法写人,很值得学习和品味。  相似文献   
24.
道德与宗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的根据何在?此乃人生不可回避的一个严重问题。各民族的进化史上大都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把道德置于宗教的基础之上,以对神的敬畏作为道德的根据。西方传统主要在“上帝”那里找道德的根据,中国传统主要在“天”(“天理”)那里找道德的根据。本文意在探讨一种“没有宗教的道德”的根据的可能性。作者认为,道德决非可有可无之事,但道德可以不需要主宰人间祸福的“上帝”或“天”作依据。作者结合中西哲学的发展历程,主张以“万物一体”作为道德的根据。人之所以必须讲道德,在于人本与人(包括万物)为一体,“民吾同胞”的道德精神源于“万物一体”。缺乏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从而缺乏“民胞”的道德精神的人,不是真正的人。作者强调要以对“万物一体”的崇敬之情代替“上帝”和“天”,以重振道德的权威性,让我们的民族把讲道德、尊重道德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25.
论革命英雄传奇对神话原型的现代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神话原型角度考察解放区文学中的一类重要文学现象——革命英雄传奇。论文从英雄原型、复仇原型和彼岸原型三个方面梳理了革命英雄传奇对左翼文学理论的接受与深化,并进一步阐释了革命英雄传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对神话原型思维方式的继承和置换。  相似文献   
26.
27.
叶旦捷 《东方论坛》2011,(3):59-63,85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小说与哥特式小说同属鬼怪小说,它们都使用"灵与肉"、"罪与罚"、"死亡与复生"、"此岸与彼岸"的母题。但是,前者关注"灵"与"肉"在人身上的地位,后者则关注"灵"与"肉"的冲突;前者根据"人"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后者则根据"神"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前者表现"死亡"悲剧时关注面比后者更为广阔,使用"复生"的母题也比后者更多、更积极;前者的"彼岸"是"此岸"的翻版,两个"世界"的关系是"隔而不绝",后者则将"彼岸"描述为未知的世界、将两个"世界"的关系处理为完全隔绝。因此,《聊斋》中的鬼怪小说具有独特的"中国式"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28.
宪法存在着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彼岸世界是价值的,而此岸世界是经验的.彼岸世界的基督伦理和自然法理论生发了有限政府和基本人权观念,构成对此岸制度设计的制约.彼岸世界的价值是普适的,此岸世界的经验是地方的.对宪法此岸世界的研究可以用科学主义的方法,但对彼岸世界的研究只能走价值构建的进路.  相似文献   
29.
本文对英国国家图书馆藏or.12380-2970(K.K.Ⅱ.0254.j)、or.12380-2971(K.K.Ⅱ.i.02.j)、or.12380-3059RV(K.K.)、or.12380-3061(K.K.Ⅱ.0237.n)和or.12380-2939(K.K.Ⅱ.0253.K)号西夏文佛经残叶进行考释.指出其内容为<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之"魔行品第十一"、"不退转祥瑞品第十七"、"精微品第二十七"、"一切种智行品第-"和"方便善解根本品第二十".此考证纠正刊布者定名的错误,对未定名残经给予正确定名,以方便学界更好地利用黑水城文献.<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是西夏比较流行的经典之一,经过多次翻译成为净本.  相似文献   
30.
探索新的哲学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海 《求是学刊》2005,32(5):47-49
哲学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哲学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为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经历了从作为僵化教条体系的彼岸哲学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回归。这一历史性回归为我们这些哲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