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41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于徐志摩诗歌的评价上,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诗人自评的"情感的无关拦的泛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仅以诗人的自述材料作为评价他作品的证据是很不科学的;所谓"无关拦"也不应该理解为自贬.文章从情感性质、形式性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三方面分析,认为这是诗人表达他诗歌创作的性灵状态和无拘束精神,是与五四精神合拍的.我们应该给予徐志摩及其诗歌科学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是一位公认的天才诗人,曾负笈英美多年,饱读过英美文学典籍,回国后在北大、清华等学府教授英语,具有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因此,作为译者,徐氏无疑具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优势.但于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译界评论不一.有鉴于此,笔者特撰写本文,主要对诗人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和辩证的探讨,同时拟对近年来我国文坛和译坛出现的关于徐志摩之与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与刘全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3.
傅国涌 《源流》2011,(17):92-93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编者:傅国涌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7月内容简介《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采用的是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既有那桐、荣庆、绍英、徐世昌、许宝蘅等官员的日记,也有叶圣陶、吴宓、徐志摩等人学生时期的日记,还有宗方小太郎、内田顾一等外国人的日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徐志摩编辑时期的《晨报》副刊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与李大钊、孙伏园的比较之中 ,考察了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及其与徐志摩本人思想、个性间的内在联系 ,力图使人们对徐编辑的《晨报》副刊及其价值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传统文学中的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从徐诗中艳、柔、悲三种美学风格入手,探讨了徐志摩诗歌在审美方面对古典词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始终坚持了富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立场, 在这点上, 他是以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叛逆者的形象出现的, 但是,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无可逃避的文化基因仍然对其产生着深层的影响。比如, 哀而不伤的中和美, 清水芙蓉般的自然美, 秘响傍通的含蓄美,清新雅洁的意象美等, 均体现了其新诗创作受制于民族传统文化规范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诗体式因不加节制而趋于散漫之时,徐志摩重视诗歌样式,强调诗歌语言的音韵美等理论,适时地匡正了人们对新诗的诸多误解。他以其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探索新诗的体式结构、艺术构思与表现手法、意境创造等,并成为中国新诗表现形式的拓荒者与理论家。  相似文献   
18.
天狼星之恋     
黄凌 《伴侣(A版)》2008,(1):36-37
正列车行驶在俄罗斯的茫茫雪原,包厢里鹅黄的壁灯此刻显得更加温暖。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异国旅途中,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冬夜。  相似文献   
19.
无法潇洒的“再别”──《再别康桥》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再”字入手,通过作者前后两次去英国剑桥大学的不同经历,分析比较两次“来”,两次“在”,进而体味两次“别”的完全不同心态,力图穿透诗行表层的滞洒、飘逸,揭示全诗内涵的无措、无望、无奈情绪,进而以诗人郁闷,迷茫,孤寂的创作心理,从一视角展示本世纪20年代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追求冲撞中的中国知识者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20.
1922年以前,随着历史大潮,徐志摩对科学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认为科学是“近代物质文明的柱子”。从1922年后期开始,他加入“人文”的维度来考察科学,并开始使用“科学主义”的概念,认为机械主义、科学主义奴缚人类心灵的自由。他相信,要解决“纯粹科学”的形而上品格与“运用科学”的功利性沦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必须用道德、人文的“圣水”洗涤科学的“斑点”,以人文之手握住科学这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